文│安迪.奈佐(Andy Netzel)
譯│吳侑達
如果孩子從朋友那裡染上惡習,
爸媽該做的,是加倍用心去理解孩子。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在還沒真正接觸某個孩子之前,就已經對他懷有敵意。尤其當你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孩子教得規規矩矩,那個大打飽嗝、滿口髒話、動手動腳的搗蛋鬼卻讓你的孩子染上惡習。對學齡兒童的爸媽來說,這些搗蛋鬼根本就是眼中釘。幸好,搗蛋鬼也有其弱點,只要掌握這項弱點,就能輕鬆打擊負面影響──那就是,小孩的心思其實很容易被扭轉。(延伸閱讀:孩子說謊時不要怕!這其實是一個正向訊息)
孩子誤把不良行為當作達到目標的手段
親子教養專家茱安妮.吉爾曼(Joani Geltman)便說,學齡前兒童經常一心只想得到他們所想要的、或達到他們的目的,不巧的是,這正是搗蛋鬼們最擅長做的事。因此,每當看著搗蛋鬼因為作亂而成功達到他們的目的,原本乖巧的小孩也會要依樣劃葫蘆。「小孩還沒有足夠的智慧或生活經驗來告訴自己:『這是不對的,我不該這麼做』,」吉爾曼解釋道,「這一切都只是獎勵與懲罰的機制在運作罷了。」(延伸閱讀:當小孩老是用不聽話來得到負面關注時,父母該怎麼辦?)
冷靜處理,切勿過度反應
面對這種情況,爸媽盡量不要反應太過激烈,因為那可能會嚇到孩子、讓孩子感到焦慮,也容易模糊焦點。畢竟,協助孩子擺脫不良行為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作家伊蓮.葛里克曼(Elaine Glickman)解釋道,爸媽最理想的作法,是將孩子效仿而來的不良行為界定為一種「選擇」的結果。
孩子的不良行為是一種「選擇」
「你不會因此就把自己的小孩當成壞蛋吧?」葛里克曼說,「我們把重點放在『選擇』上,
帶著孩子去思考什麼是好的選擇、
什麼是不好的選擇,
如此一來,
便賦予小孩力量,
將他所做的『選擇』
與他的『本性』區分開來。」
如何有效制止不良行為?
-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盡量不要過度反應,以避免讓孩子恐懼或焦慮。
- 用「選擇」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為何要模仿不良行為,
而不將之與孩子的本性混為一談。 - 找出孩子是從哪裡觀察到這個不良行為的。
- 找出替代方案,好讓孩子可以更輕易地達到他的目的。
好好跟孩子溝通
把「你真的很壞」改成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選擇」。
葛里克曼特別提醒爸媽,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澄清他是從哪裡學到這樣的行為,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妨可以這麼說:「我知道你常常在學校聽到別人講這種話,但在家裡,我們不可以這樣說話。」
當情勢重大,必須向校方/托兒所反應
如果這個行為是一個不容再犯的嚴重錯誤,那爸媽應該要去跟學校或托兒所反應。應當給老師一些建議,舉例而言,請老師務必加強約束這個行為,並請老師確實執行相關的規則。(延伸閱讀:孩子愛搗蛋怎麼辦?試著找出孩子的焦慮:10種爸媽容易忽視的焦慮症狀)
3個步驟爸媽可以這樣做(以孩子推人為例)
1.提供更好的方法
對付不良行為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提供孩子一個「更好的方法」,
來讓他們滿足需求。
葛里克曼表示,當孩子把某個行為帶回家,他其實是在操盤演練。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在家推了他的姊姊/妹妹一把,可能源自他在學校看到某同學因為推別人而達到目的,所以孩子便學起來,並在家複製了同樣的行為、想試著複製同樣的結果。
2.說明選擇帶來的結果
這時候該怎麼做呢?首先,向孩子說明這個推人的動作是一個糟糕的選擇,因為別人會因此受傷。
3.腦力激盪
接著,跟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我們還可以試試看什麼別的辦法,來拿到那個玩具呢?」。
跟孩子一起找到其他適當的作法,
並解釋這些方法之所以比較好的原因。
比方說,如果拿另一個玩具去跟對方交換,對方可能既不會生氣,他自己也會擁有更多時間可以玩他最愛的玩具。(延伸閱讀:如何教育出慷慨、大方的孩子?慷慨不僅僅只是送禮而已)
就連面對別人家的搗蛋鬼,這個方法同樣適用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是爸媽最溫和、最不會冒犯到別人的作法,就連當搗蛋鬼到家裡作客,在跟你的孩子玩時做出了不良行為,爸媽也可以運用這個教養方法,否則如果你發飆怒斥別人家的小孩「不可以推人!」,這樣大概會得罪他的爸媽吧。(延伸閱讀:孩子被欺負時,父母可以怎麼辦?你的反應是最好的示範)
試著坐到他們身邊,
引導他們想想看不一樣的作法,
如果成功的話,
那就賓主盡歡了。
沒有天生的壞胚子
很重要的是,要記得
並沒有任何一個小孩「真的」那麼壞。
「每當聽到有爸媽說『我不要壞小孩出現在我家裡!』,我都很難過,」吉爾曼說,「其實你只需要準備好,站在一個父母的位置上去好好引導他們罷了。」
你可能也會想看…
「並不是感覺丟臉才能學到教訓。」—5個尊重孩子又能幫助他學會自我控制的教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