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郁倢 諮商心理師
編|Leah
新冠肺炎疫情越來越嚴重,讓全世界都很緊張,而身為父母,比起一般人的擔心又更多一層,除了為自己做好防護,還得各種擔心孩子:
-
停課了,煩惱自己要上班孩子不知道該送到哪裡去;
盼到開學了,又擔心孩子在學校容易被傳染生病。
-
自己買不到口罩就算了,但孩子天天要去學校,抵抗力又沒大人強,
沒有口罩該怎麼辦?就算買到口罩,
還得擔心天氣慢慢變熱孩子能不能戴得住。 -
假日擔心出門容易被傳染,但待在家孩子又無聊到處搞破壞!
鼓起勇氣出了門,又不能阻止他們好奇的小手到處亂摸,
摸完回家要讓他們好好洗手也要費一番工夫… -
想跟孩子解釋疫情讓他們了解嚴重性配合這些防疫措施,
但又擔心這些大人們都束手無策的情況讓他們太焦慮。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本來有操不完的心,
如今還得對抗這令人不安的病毒威脅,真的是辛苦了,
在這兵荒馬亂的巨大焦慮之中,有些心裡話想告訴天天操勞的爸爸媽媽們:
1. 緩一緩:覺察、接納自己的焦慮
無論有多忙,都得空出一點時間給自己,緩一緩,感覺一下自己對疫情的焦慮。新冠肺炎喚起人類最深層的恐懼──死亡與未知,感到焦慮不安是正常的,但當焦慮情緒太多、又沒能被覺察整理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影響到生活,例如失眠、沒食慾或暴食,或是在情緒、行為上過度反應。
(延伸閱讀:面對新冠肺炎好焦慮? 請讓我們從理解內在開始。)
2. 留意自己的焦慮是否無意識地被加諸在孩子身上
因為我們掛心孩子,內在無法處理的焦慮很容易會被投射在孩子身上,例如過度的叮嚀,或在他們不配合時生氣責罵。
父母滿溢的焦慮
會讓孩子感到壓力與不安,
長期處在壓力情況下,
反而會讓免疫力降低。
因此,父母調適好自己的情緒狀態在抗疫的環節中是很重要的。
3. 請記住,你的反應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面對廣大而未知的世界,在發展到足夠有能力為自己判斷危險之前,常常是透過觀察、感覺大人的情緒反應來回應環境的變動。這種感覺就像是當坐飛機遇到亂流的時候,如果空服員神色自若地聊天,乘客就比較能放鬆下來。同樣的道理,當大人面對疫情的反應不過度恐慌,孩子自然也會感到比較安全。
4. 調適焦慮:控制可控的,允許不可控的
面對焦慮,我們可以先釐清自己擔心的事情究竟有哪些,
讓焦慮先變得具體,
而不是一團無法處理的情緒,
當擔心逐項列出變得清楚後,
再試著分辨出哪些是可控的,
哪些是不可控的。
可以控制的,我們努力做好,例如早睡早起、吃得健康,增加抵抗力;不可控的,例如孩子防疫措施難免沒辦法做到像大人那樣嚴謹,或是擔心百密一疏還是被感染,就也只能放寬心,相信自己和孩子的免疫系統、相信台灣防疫的努力與醫療環境。
當然,父母也可以試著讓不可控的往可控移動,例如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應該負起保護自己的責任,建立一些衛生習慣的例行活動,如回家先洗手、換下外出的衣服、出門在外不要揉眼睛口鼻等等。透過這些習慣一方面能讓孩子獲得對於健康的控制感,也學習為照顧自己負起責任。
5. 抗疫的生活模式必須平和才能持之以恆
防疫是長期抗戰不是短跑衝刺,如果為了避免被感染設置過多繁瑣的規定或是過度與人群隔離,一直讓自己和孩子的精神處於緊繃的狀態,恐怕疫情還沒結束心理就先受不了了。(資源推薦:疫情期間限定|視訊媽媽支持團體)
家長可以試著與孩子一起規劃、培養一個抗疫期的生活模式,調整能增加免疫力的健康作息、與孩子一起想想有沒有能在家進行的運動,也可以找個在假日能在家親子同樂的桌遊,平和地在生活中實踐防疫,才能持之以恆。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作者介紹
高郁倢,諮商心理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畢業。關注女性議題,尤其在幾年內從未婚女性轉變為人妻、孕婦、母親後,於過程深刻體會女性的成長是質變的,那些不能即刻跟上身分變化的困難,有現實的,也更是心理的。目前仍在調適,並試著於過程中持續感受與思考,期望經驗能轉為專業能量幫助更多轉換歷程中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