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薏婷 諮商心理師
編|王姿雅
高敏感專欄|為什麼會有高敏感兒童?一次解答你常見的疑問(上)
高敏兒是「被寵出來的」嗎?
幾乎不是。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15% 到 20% 的人天生屬於高敏感氣質。形成原因涉及先天與後天兩方面:
先天因素
神經心理學研究發現,高敏感兒童的大腦感官處理區域對聲音、光線、氣味、觸覺等訊息的解析更細緻,因而更容易出現感官過載。杏仁核活性較高,使得情緒反應更強烈,也更有同理心。(延伸閱讀:電子產品大危機:它們對孩子的大腦和感官處理能力有何影響?)
鏡像神經元系統活性較強,讓他們能快速讀懂他人情緒與需求,但也更容易因情緒共感而感到疲憊。
後天因素
可能包含父母遺傳的敏感特質、早期照顧關係不穩定(如照顧者情緒反應過度強烈、過於焦慮、忽視或責罵)、家庭氛圍緊張、過度要求、或是保護過度,導致孩子缺乏自我練習與面對挫折的經驗。(延伸閱讀:從挫折的經驗中,和孩子一起發展出接納情緒的勇氣。 (上))
雖然「過度保護」有時會被誤以為是「寵」,但這只是少數情況。絕大部分的高敏感兒都不是被寵出來的,而是天生性格如此。
是「鬧脾氣」還是「感官過載」?
孩子的鬧脾氣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1.挑戰界線型
通常與「需求未被滿足」有關,例如睡前不斷拖延時間:喝水、玩玩具、上廁所、講故事,一本接著一本,似乎永遠不想結束。(延伸閱讀:如何更瞭解我們的孩子?小兒科醫師帶我們解讀行為背後的意義)
這表面是在挑戰規範,實際上可能是想延長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白天跟爸媽分開太久了,晚上想跟爸媽在一起久一點)、爭取自主權(我不要被大人決定),或是想獲得更多關注(通常發生在較被忽略的孩子身上)。
2.感官過載型
當外部刺激過多時,高敏兒的「情緒警報器」會迅速響起。舉例而言,餐廳的嘈雜聲、混合的氣味、陌生人注視,加上等待餐點的焦躁、活動受限、爸媽又自己在聊天不理他等,都會讓情緒快速累積。一旦超過承受門檻,就可能爆發。若此時父母不理解背後原因,甚至責罵,往往會造成雙方情緒失控,形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陪孩子走過失控時刻—防止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五個策略(上))
對高敏兒來說,鬧脾氣往往不是單純「故意」,而是正在努力與世界中讓他不舒服的感官刺激對抗。當他忍無可忍時,就需要大人的幫助。
對高敏兒而言,鬧脾氣經常是感官過載的結果。
父母只能一直遷就嗎?
並非如此。與高敏兒相處,父母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狀態。
當自己已經很疲憊時,應盡量減少讓孩子暴露在高壓環境的機會,例如避免當天出門,以免承擔更大的情緒衝擊與後續處理壓力。
更完整的相處方法,請參考後續的專欄文章。
你可能還會想看…
減少親子衝突的關鍵—聆聽小孩行為失控底下的心聲「爸媽,請愛我、傾聽我」。
作者介紹
趙薏婷諮商心理師,也是一位高敏兒的母親。由於孩子的狀況不斷打破我對「完美母親」的想像,迫使我去認識一個殘酷的事實:「你以前沒被善待,你就很難善待自己的孩子。」育兒會不斷喚醒自己的早年經驗,母親的「心」得要重新被養大,才有能力好好養自己的孩子。我在心理治療和共學團裡重新養了自己的心,才很幸運地能看見孩子真正的樣子。在跟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孩子要的不是一個「完美母親」,而是一個會笑也會生氣、會努力也會犯錯、同時善待自己和孩子的「真實母親」。如今,我將十多年來在心理助人工作中的學習及育兒血淚經驗,化作陪伴父母的資源,提供「精神分析取向的父母諮詢」與「嬰幼兒心智狀態評估」,陪伴你一起看見育兒的盲點,深入理解你自己與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