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映淳臨床心理師、黃詩維諮商心理師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歲前的寶寶是什麼樣子呢?這段時間他們會經歷被生產出來、第一次得靠自己呼吸、熟悉接觸到皮膚的空氣、從視力模糊到逐漸看得清楚、不再隔著肚皮聽見各式各樣的聲音、慢慢的長出牙齒、感受吸吮著奶水到能夠吞嚥副食品、咀嚼食物、學著坐起來、學著爬行,到慢慢學著走路。一步一步地,隨著寶寶動作及感官能力的發展,寶寶也跟著探索著他到底可以做到哪些事,對其他人事物可以造成什麼影響力。
寶寶也跟著探索著他到底可以做到哪些事,
對其他人事物可以造成什麼影響力。
研究發現7-9個月大的寶寶就已經有人際互動能力了
英國國家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資助了一個嬰兒團體的研究,研究者把4個7-9個月大的寶寶放在娃娃車裡,讓他們坐著、圍成一圈,並觀察及錄下他們的動作與互動。結果他們發現這些還不會講話的寶寶們,可以在團體中藉由微笑、眼神、動作、用腳碰觸對方、發出聲音或是笑聲來跟彼此互動與連結。而且研究者也觀察到每個寶寶參與團體的方式也不太一樣,有些寶寶會很主動的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而有些寶寶雖然不會主動引起注意,但卻會用聲音或動作回應其他寶寶。研究結果發現,這些還不到一歲的寶寶們對彼此展現了令人驚訝的人際互動能力。(延伸閱讀:「胎兒在媽媽腹中就開始接觸世界了嗎?」—科學研究發現:嬰兒的學習可能從出生前就開始。)
曾經一開始我們只把寶寶看作是在生理上需要被我們照顧的小小人類,到後來大眾逐漸開始了解依附關係的重要,母嬰關係的品質開始獲得重視,或許此時也是時候再次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寶寶,或許寶寶們也能開展自己的寶寶社交生活圈呢!
社交生活中的寶寶
然而開始社交生活的寶寶,也常讓媽媽們心驚膽跳吧!有時爭奪玩具、無意間傷了對方,而被對方家長罵的臭頭,或是被推了一把、難免會讓媽媽們擔心起來,該怎麼訓練寶寶恰當的防衛呢?(延伸閱讀:「要排隊、輪流玩、不可以搶、拿來給我沒收!」—除了把爭吵的孩子拉開,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社會興趣或許是天生,社交技巧卻是需要後天學習的,如同我們學會行走、使用餐具一樣。寶寶們從在媽媽懷裡和陌生人打招呼開始,學著漸漸離開媽媽豐厚的羽翼,去獨自探索廣大的世界,自然也需要在媽媽的協助下,學著去分辨安全與危險、如何獲得友善的對待、與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慢慢的越踏越穩、越走越遠。這是一份得花數十年的功課,只是我們很少留意到,幾個月的寶寶其實已經準備好去學習。
帶著寶寶參加團體,能提供媽媽和寶寶一個安全的經驗,在媽媽的陪伴下、提供寶寶足夠的安全感下,去逐步的擴展對世界的認識,也學著和他人相處,邁出社交的第一步。
*據研究及紀錄顯示,參加過團體的媽媽,親職壓力明顯下降,在團體過程中有機會協助母親思考和寶寶分離的心情,也再訪每位母親童年未解決的困難,進而更能接納、包容自己,減少童年的傷痛對現在的育兒過程的困擾。寶寶們享受與彼此交友,共同探索並邁向新的學習里程碑。
你可能還會想看…
媽媽寶寶專欄 | 「知道自己懷孕時,其實心情很複雜…」一封心理師寫給孕媽咪們的信
你知道嗎?擁抱跟安撫寶寶不只會影響心理發展,更會影響嬰兒的基因表現!
「嬰兒居然也是社交團體的重要成員?」—參與媽媽寶寶團體的體驗與收穫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