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許多研究伴侶溝通的研究發現,擁有長久且幸福關係的伴侶,兩人在互動時以「我們」開始對話的頻率相當高。使用「我們」說話頻率高,象徵兩人的關係是平等的,對於家庭或關係的問題也是「一起」的,背後代表兩人對彼此的高度信任與親密感,這也就是「轉向」的互動關係。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在思考女兒的學業和工作時,在「想保護她」、「不希望她吃苦」之餘,因為是同性,總覺得有那麼一瞬間,會混入「家長自我實現」的成分。那條界線很模糊,例如我「為了女兒好」,有讓她上英語線上課程。但你很難說我完全沒有摻雜任何「我以前也想學英語」、「我也曾想去國外工作看看」的成分在裡面。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帶養難題 正向教養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時刻:事情一旦不如預期,就會忍不住伸手去「管一管」—孩子的功課、伴侶的時間、同事的做事方式。那種焦躁感像是滾燙的熱水,一旦事情脫離掌握,就覺得心也要跟著失控。但控制真的能讓我們安心嗎?還是,它其實是一種孤單的表現?《女性經驗》第十四章〈伊底帕斯..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是孩子控制力差?還是選擇性配合? 我的孩子為什麼總是對於大人的指令,出現不一致的配合度?例如在家裡,爸爸說的話一定按部就班,立即配合;媽媽交代的事就想做再做。在學校,導師課能遵守常規與要求;科任課則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副老師對他無可奈何的模樣。設限,的確有必要。設限,能讓孩子懂得社會的規範在哪裡。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怎麼讓孩子學得深?」—探索和觀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起點 想要好好說明,得先好好觀察;沒有觀察,就無法記述,更無法說明。對於孩子們來說,觸摸、觀看、嗅聞、品嚐和搓揉等行為都是觀察的方法。當觀察得太淺略,就無法記述和說明,也無法產生新的發明和發現。孩子要熟悉某個事物,與之愉快相處,最終才能產生喜愛之情。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專業選文 親職看版 Podcast|當「鑰匙」不再只屬於他人:學會擁有自己的女性 有沒有那麼一刻,你明明有能力、有才華,卻總覺得自己需要「靠著」誰才有價值?或在某段關係裡,明知道自己委屈,卻仍然說服自己「這樣比較好」?這些矛盾的情緒,其實都與我們如何看待「女性」這個身份有關。在《女性經驗》第十三章〈寶箱與鑰匙〉中,有位女性的故事,揭開了這種內在衝突的核心。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下) 「我從來沒有不愛他。」那晚回家的路上,艾美坐在副駕座望著窗外低語。她開始理解:她的愛之所以讓人窒息,不是因為太少,而是因為太密、不留縫隙。她記得萬叔說過一句話:「控制的背後,是恐懼;而恐懼,來自我們曾經被忽略的地方。」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中) 我們常說孩子「不受控」,但什麼才叫「受控」?是在餐桌上聽話吃飯,還是在人生每一步都照著我們寫好的劇本走?在她的教養邏輯裡,長高代表安全,吃肉代表努力。看似為他好,其實是為了避開「萬一他不夠好」的痛。這些恐懼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從她童年就種下的。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上) 冠宇夾了一大口飯剛要吞下,艾美就提醒:「先吃雞肉好不好?對長高有幫助。」 「媽媽,我就是想先吃飯啊!」冠宇皺著眉回答。艾美壓著怒氣,盡量平靜地說:「飯吃太多,肉就吃不下了。這樣怎麼長高?」對艾美而言,卻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爭。對冠宇來說,那不只是先吃雞肉,而是一句吞不下的命令。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