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熱門專題 親職看版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你會留給孩子什麼樣的心理遺產呢?原來無意識的創傷是會代代相傳的 有時候我們會將自己生命中未消化的創傷傳遞到孩子身上,無意識地遺留給他們,讓他們盡其所能地去克服那些創傷。然而,有時候我們需要給孩子的心理遺產包含了我們與自己的心魔奮鬥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洞察力和力量。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帶養難題 幼兒 親職看版 「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14個關鍵問題,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跟依附風格(下) 依附關係終期一生都有機會慢慢調整跟轉變,就算過去經歷過受傷的經驗,人的內在仍充滿可塑性。面對不同的對象也可能因為互動的模式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依附關係,而改變的關鍵點就是從「了解自己」開始,當你逐漸能覺察跟整理過去的經驗,你就越有可能在現在相似的育兒情境中,不重複自己過去的創傷,跟孩子建立更健康穩固的互動關係。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帶養難題 幼兒 親職看版 「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14個關鍵問題,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跟依附風格(上) 從出生開始,人就逐漸形成對照顧者、對世界的整體感受。兒童發展的相關研究發現,在孩子0-6個月時,就會開始辨識記憶照顧者的行為模式並建立自己的心理預期。6個月到3歲的階段,會開始設立跟照顧者相關的行為目標(例如在媽媽離我多遠的時候我會開始尖叫、我想要透過怎麼樣的方式讓媽媽回應我),而到3歲以後孩子會逐漸開始發展互動式的關係,開始跟不同的對象形成依附。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親職看版 「你會放棄我嗎?」— 我願意陪伴守候,讓你變回你自己。(下) 每當被爸爸遺棄的男孩及女孩出現在我的輔導室,我都異常心疼。從他們的故事中,我看見自己也曾遇過類似的故事。所經歷的雖然不完全一樣,然而,內心的受傷面貌很相似,我們也只能自己在深夜裡,孤獨地慢慢舔著埋藏在內心的傷口。說穿了,人們窮其一生都是在尋找「愛自己」與「愛別人」之間的平衡點。這兩個面貌的自己,都是屬於自己的,而且一個都不能少。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親職看版 「你會放棄我嗎?」— 我願意陪伴守候,讓你變回你自己。(上) 缺乏愛的關係裡,還可以添加愛。但是缺乏信任的關係,很難再前進。從小到大,父親和他見面時,總會在他面前說媽媽的壞話;母親也會在和他見面時,數落爸爸的不是。求生能力非常強的哥哥,在祖父的庇佑之下,有辦法避開爸媽夫妻倆之間的糾纏及仇恨。哥哥不過問、不干涉,也不關心這個弟弟。反而這個大男孩,為了可以和爸爸及媽媽靠近,他願意試著去聆聽爸爸、媽媽內心受傷的話語,心底只希望爸媽不要遺棄他。他不介意成為他們的垃圾桶,所有的不快樂都可以往他心裡頭塞。與其成為父母的心靈垃圾桶,他更不想成為爸媽的隱形孩子。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親職看版 「你就做自己就好?! 」—做自己,為什麼那麼難?(下) 這幾年,在乎他人感受與眼光的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思考「自我感受」與「做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做自己」時,也會出現不同意見。有些人的「做自己」,可能會被視為任性、具有傷害性的;有些人的「做自己」,卻十分艱難,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當然,對於很少「做自己」,總是以他人感受與標準為主的人們,「做自己」是一項很難的功課。因為我們必須先有辦法了解自己,才知道要怎麼與這個世界互動,還有怎麼保護、展現自己。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親職看版 「你就做自己就好?! 」—做自己,為什麼那麼難?(上) 這幾年,在乎他人感受與眼光的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思考「自我感受」與「做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做自己」時,也會出現不同意見。有些人的「做自己」,可能會被視為任性、具有傷害性的;有些人的「做自己」,卻十分艱難,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當然,對於很少「做自己」,總是以他人感受與標準為主的人們,「做自己」是一項很難的功課。因為我們必須先有辦法了解自己,才知道要怎麼與這個世界互動,還有怎麼保護、展現自己。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親職看版 「你背負了誰的傷?」—當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急著把受傷的自己藏起來,只顧著在別人面前展現光鮮亮麗的一面;如此做,無非是不想再受到旁人給予二度傷害。其實這世上有好多因童年傷害而把自己藏了起來的成年人,在深夜裡獨自舔傷,不為人知。然而,這些成年人如我,卻暗地裡渴望自己的傷痛被看見、被讀懂、被諒解及被接納。你知道嗎?有些傷痛,你要是沒有消化好,下一個被影響的人就是你的下一代。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幼兒 幼兒發展 親職看版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對他印象不好…」—兒時的大腦發展會形塑偏好,創傷記憶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更深遠。 兒時大腦發展會形塑偏好,無數聲音、氣味、畫面都會勾起人生早期創造的記憶。這些回憶可能是特定事件的完整經過,也可能只是片段、一種感覺,似曾相識,隱約的印象與特質,勾起我們先前歸類為熟悉、正面的記憶。而當一個人勾起先前的負面經驗,也會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由此可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與大腦理解世界、製造聯想、產生回憶的過程有關。要瞭解現在的你為什麼這樣,「你發生過什麼事?」絕對是關鍵問題。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