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專家指出:「不要用木匠思維雕塑孩子,要用園丁思維養育孩子」(下)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和電視不適合年紀很小的孩子。相較於其他物件和玩具,這些3C設備會傳送強烈並且會鉤癮人的感官刺激。同時,還會讓小孩的行為變得更被動,以及被動地消費(接收)資訊,影響並延遲孩子的學習。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專家建議,在兩歲前不要讓螢幕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在六歲前盡量少用螢幕。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專家指出:「不要用木匠思維雕塑孩子,要用園丁思維養育孩子」(上) 高普尼克說,以園丁的思維養育孩子更好。父母的工作是「創造一個受保護和充滿養分的環境,讓植物茁壯成長」。這需要一些努力,但你無須做到十全十美。替花園除草、澆水,然後退後一步,植物就會自然生長,結果難以預測,但經常帶來令人愉快的驚喜。高普尼克呼籲父母欣然接受混亂和不可預測性: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陪伴學齡前孩子安心探索世界。」—從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論看3-5歲的育兒之道(下) 父母與照顧者在養育過程中,除了理解這些階段與任務,也需要靈活應對孩子的個性與需求,創造一個充滿支持與尊重的環境。無論是在嬰兒期的信任建立,還是學前期的自主性發展,愛與耐心始終是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力量。讓我們在了解理論的同時,回歸日常的互動中,為孩子提供適切的支持,幫助他們走向穩定又健康的人生旅程。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陪伴學齡前孩子安心探索世界。」—從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論看3-5歲的育兒之道(上) 艾瑞克森試著將人的生命劃分為八大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而這些不同的階段都有其必須面對的發展任務和心理社會危機,他強調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有先天性的發展歷程,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樣重要,兩者交織下,會型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自我認同、自尊和人際互動的樣貌。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從全能幻想到現實感的落差—陪伴孩子面對挫折與成長的必修課 在不同發展週期,孩子始終經歷著從「全知全能」到「形成現實感」的過程,大人何嘗也不是如此。作為孩子們的鏡子,適時向孩子承認大人的無知是需要的,表面看似削弱大人塑造的權威感,實則也向孩子傳達人非全知全能的。從孩子面臨學習過程的心理衝擊,也須回頭反思大人當初是怎麼走過來,以及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整合分裂的左右腦,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下) 若要讓生活和諧、有意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關鍵就在於左右腦協同運作,而大腦結構也是這樣設計的。例如,胼胝體纖維束沿著大腦中樞連接左腦和右腦,左右腦透過纖維產生交流,做為一個整體運作──這正是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我們希望他們的大腦橫向整合,這樣左右腦便能協調地配合。如此一來,孩子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將兩者平衡得很好,便能夠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整合分裂的左右腦,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是右腦占主導地位,因而他們完全活在當下,不理會外在的一切;然而若只使用左腦,孩子就會變得過於理性、沒有感情。通過聆聽與關注、經歷分享,認清孩子的情緒狀態,幫助他們把左右腦結合起來,用左腦的邏輯平衡右腦的強烈情感。一旦學會正確處理情緒,孩子就能變得更快樂。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要怎麼做,才稱得是上好父母?」—爸媽不必完美無缺,只需可靠地陪伴孩子(下) 概括來說,在很小年紀就和父母形成強大連結(安全依附)的孩子,可以過著更快樂、更充實的人生。若父母回應孩子的需求,並可靠地提供安慰,像是孩子哭泣的時候抱起來,或是沮喪的時候擁抱安慰,就會形成這些依附紐帶。要是孩子經歷過這類可靠的行為和連結,就得以自在學習發展,無需將注意力或能量運用在求生存,或保持極度警覺,留意所處環境或照顧者的任何細微變化。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要怎麼做,才稱得是上好父母?」—爸媽不必完美無缺,只需可靠地陪伴孩子(上) 父母能夠陪伴,孩子就容易有韌性、愛心且堅強。父母不需完美無缺,可是陪伴(或不能陪伴)孩子的方式,影響到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會左右他們的腦部迴路連結。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譬如隨機發生的事件、天生的氣質特點、遺傳而來的弱點等等,這些因子我們無法改變,卻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不過,家長可以做什麼來形塑孩子的成長,已有堅實的研究。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