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怎麼重寫我和孩子之間的劇本?」—解套親子矛盾: 找回彈性、溝通與和解(下) 我們吿訴父母很多次:「要放下控制」,但其實,沒有人能眞正放下控制,除非他先感受到安全。關係的縫補,不像感冒吃藥可以三天見效,也不是誰先低頭就能解決。但如果有一刻,兩個人都願意放慢腳步,不再只堅持自己的節奏,而是試著聽見對方的節拍,這就是和解的起點。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怎麼重寫我和孩子之間的劇本?」—解套親子矛盾: 找回彈性、溝通與和解(上) 面對親子衝突,解套的方法,就是重新編寫劇本,與孩子共創一場身體與情緒的和解旅程。我們的工作,不只是幫她找到解法,而是陪她重新練習一種「與情緒共舞」 的覺察:不再糾結在「我該怎麼做?」的做法,而是退一步,回頭看見「我發生了 什麼事情,我為什麼這麼執著在這件事上?」的心理彈性。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帶養難題 正向教養 Podcast|為什麼我們這麼怕「不夠好」?談優生焦慮與「不完美」的女人 有沒有發現,生活裡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當孩子成績不如人、身材不夠理想、職場表現不盡完美,腦中就會冒出那個熟悉的聲音:「我是不是不夠好?」我們以為這是個人的自卑或敏感,但其實這份焦慮背後,藏著更深的文化影響—「優生學」的陰影。我們是如何在「要變得更好」的壓力下,慢慢失去了看見「..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下) 伴侶溝通是可以給予對方建議的,但必須先理解對方的情感、需求。唯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建議,才有可能貼近對方的現實與情感。被理解後,伴侶更容易敞開心房,接受他人的觀點或行動上的引導,才能不斷累積出「我們」的互動狀態,這就是有足夠信任且親密關係的具體展現。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許多研究伴侶溝通的研究發現,擁有長久且幸福關係的伴侶,兩人在互動時以「我們」開始對話的頻率相當高。使用「我們」說話頻率高,象徵兩人的關係是平等的,對於家庭或關係的問題也是「一起」的,背後代表兩人對彼此的高度信任與親密感,這也就是「轉向」的互動關係。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在思考女兒的學業和工作時,在「想保護她」、「不希望她吃苦」之餘,因為是同性,總覺得有那麼一瞬間,會混入「家長自我實現」的成分。那條界線很模糊,例如我「為了女兒好」,有讓她上英語線上課程。但你很難說我完全沒有摻雜任何「我以前也想學英語」、「我也曾想去國外工作看看」的成分在裡面。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帶養難題 正向教養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時刻:事情一旦不如預期,就會忍不住伸手去「管一管」—孩子的功課、伴侶的時間、同事的做事方式。那種焦躁感像是滾燙的熱水,一旦事情脫離掌握,就覺得心也要跟著失控。但控制真的能讓我們安心嗎?還是,它其實是一種孤單的表現?《女性經驗》第十四章〈伊底帕斯..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是孩子控制力差?還是選擇性配合? 我的孩子為什麼總是對於大人的指令,出現不一致的配合度?例如在家裡,爸爸說的話一定按部就班,立即配合;媽媽交代的事就想做再做。在學校,導師課能遵守常規與要求;科任課則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副老師對他無可奈何的模樣。設限,的確有必要。設限,能讓孩子懂得社會的規範在哪裡。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怎麼讓孩子學得深?」—探索和觀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起點 想要好好說明,得先好好觀察;沒有觀察,就無法記述,更無法說明。對於孩子們來說,觸摸、觀看、嗅聞、品嚐和搓揉等行為都是觀察的方法。當觀察得太淺略,就無法記述和說明,也無法產生新的發明和發現。孩子要熟悉某個事物,與之愉快相處,最終才能產生喜愛之情。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