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在思考女兒的學業和工作時,在「想保護她」、「不希望她吃苦」之餘,因為是同性,總覺得有那麼一瞬間,會混入「家長自我實現」的成分。那條界線很模糊,例如我「為了女兒好」,有讓她上英語線上課程。但你很難說我完全沒有摻雜任何「我以前也想學英語」、「我也曾想去國外工作看看」的成分在裡面。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下) 「我從來沒有不愛他。」那晚回家的路上,艾美坐在副駕座望著窗外低語。她開始理解:她的愛之所以讓人窒息,不是因為太少,而是因為太密、不留縫隙。她記得萬叔說過一句話:「控制的背後,是恐懼;而恐懼,來自我們曾經被忽略的地方。」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中) 我們常說孩子「不受控」,但什麼才叫「受控」?是在餐桌上聽話吃飯,還是在人生每一步都照著我們寫好的劇本走?在她的教養邏輯裡,長高代表安全,吃肉代表努力。看似為他好,其實是為了避開「萬一他不夠好」的痛。這些恐懼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從她童年就種下的。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幼兒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上) 冠宇夾了一大口飯剛要吞下,艾美就提醒:「先吃雞肉好不好?對長高有幫助。」 「媽媽,我就是想先吃飯啊!」冠宇皺著眉回答。艾美壓著怒氣,盡量平靜地說:「飯吃太多,肉就吃不下了。這樣怎麼長高?」對艾美而言,卻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爭。對冠宇來說,那不只是先吃雞肉,而是一句吞不下的命令。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嬰兒 幼兒 正向教養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 父母該怎麼做?」—在界限與探索之間,陪伴 0-2 歲寶寶(下) 寶寶很容易和其他幼兒感同身受,別人的成功好像就是自己的光榮,別人的跌倒也讓他們感到失敗。有些寶寶比別人有上進心,因此不用說,有些父母天生比較有企圖心,因此無論是有意或無意都會對寶寶有比較高的期待。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我們很在意寶寶的表現時,也許我們很在意的是自己的童年。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嬰兒 幼兒 正向教養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 父母該怎麼做?」—在界限與探索之間,陪伴 0-2 歲寶寶(中) 當寶寶漸漸長大,我們也有過渡期要適應。我們已經習慣提供寶寶或是為寶寶拿他們想要的東西,在第一時間滿足他們的需求,有時至少會聽從他們的命令。但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帶來新的挑戰。面對年紀較大的寶寶,我們必須給他們更大的範圍,多鼓勵他們。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嬰兒 幼兒 正向教養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 父母該怎麼做?」—在界限與探索之間,陪伴 0-2 歲寶寶(上) 我們憑本能就知道寶寶需要這些經歷而無法一次面對太多的挫折或是無助。但當寶寶自以為是,誤以為自己真的無所不能時,他也需要知道大人們不可能讓他無法無天,無論他如何挑戰極限都一樣。父母可以提供寶寶安全的範圍去探索他狂野的感覺和衝動,而當寶寶太離譜時則要加以制止。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幼兒發展 開學不慌亂:進入幼兒園前,幫孩子調整作息的實用指南(下) 開學前,讓孩子在家也有「午睡儀式」,透過睡眠,孩子的大腦有機會消化和整合這些經驗,讓他在下午重新再出發。建立穩定作息,不等於死板地要求孩子每晚幾點上床。作息的重點不是「照表操課」,而是維持「穩定感」。除了作息,也可以透過日常互動幫孩子建立「入園的心理地圖」。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幼兒發展 開學不慌亂:進入幼兒園前,幫孩子調整作息的實用指南(上) 進入幼兒園前,幫忙孩子建立穩定、與幼兒園相近的作息,可以讓大人更容易觀察孩子的細微變化,也降低孩子入園時多重適應的壓力。除了掌握「晚上睡飽」、「培養午睡習慣」的大原則,在行程安排中保留一些彈性,也會降低各樣「突發狀況」發生時的親子衝突,讓父母更有餘裕,也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