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熱門專題 「地震好可怕!」—心理師給爸媽與孩子的安心陪伴指南。 地震過後,每位兒童表現出的樣子可能不太相同,由於個性氣質、成長經歷、災難當時所處環境安全的差異,有些孩子很快就能回歸平靜,彷彿只是多了一個意料外的新體驗,生活隨即如常;有些孩子則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情緒起伏,也許鬱鬱寡歡,也許驚慌失措,這代表孩子的「穩定感」或「安全感」受到波動了,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適。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熱門專題 「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給幼兒的生命教育:陪伴孩子認識死亡,長出力量(下) 跟孩子談死亡時,需要依照孩子目前的準備度,溫和平靜地給予相應支持。建議父母用具體的比喻,先協助孩子了解生命的概念,再解釋死亡事實。可以陪伴小孩看相關主題的影片或繪本,在日常生活中若有目睹意外(或新聞報導)、經歷親友或寵物過世,都適宜主動關心孩子的狀態,或在孩子提問時把握機會溝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作法與小提示: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熱門專題 「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給幼兒的生命教育:陪伴孩子認識死亡,長出力量(上) 最近的國際動盪的情勢仿佛提醒了我們生命的脆弱,然而在思考生命終結這樣沉重的議題,可能大人自己都有迷惘、忌諱,那我們應該如何思考幼兒的生命教育呢?如果孩子問起,該怎麼跟孩子談死亡呢?陪兒童討論死亡,其實也是在討論「怎麼活得更好」。若照顧者能讓孩子安心地談生論死,孩子將能有這些收穫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熱門專題 親職看版 「創傷是身體與情緒的全然分離。」—創傷其實不只是個人事件,更是一種社會的群體困境。 百分之六十的成人都表示擁有艱難的童年經驗,其中包括父母遲遲搞不定離婚、遭遇暴力與虐待,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深遠而持久,從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到身體疾病皆屬之。創傷是身體與情緒的全然分離,當現代社會堅持以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特定的父母照養與特定的童年經驗,使得要保持連結變得太過痛苦,我們就必須要以斷開連結來防衛。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怎麼面對暴走小孩?」—孩子情緒失控時,需要的不是暫時隔離,而是與人的連結。 怎麼面對暴走小孩呢?或許我們會誤以為把小孩隔離起來冷靜冷靜是最好的做法,但是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結果持反對的意見。有太多人相信,一旦小孩傷害自己或他人時,應該要加以綑綁、或將他隔離起來,但是這個方法其實沒有神經科學的根據。對小孩施予隔離或綑綁這類的懲罰,反而會增加他們神經系統的壓力、腦部進入備戰狀態、放大偵測到的威脅,終而導致對人際關係逐漸失去信任。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熱門專題 「總覺得這陣子小孩更失控了… 」面對環境劇變,請放自己跟孩子一碼吧! 台灣目前的疫情狀況上上下下,你跟孩子的生活可能還沒有步入以往的常軌。最近,總覺得小孩的表現大不如前嗎?你覺得親子關係的衝突變多、變得更「具挑戰性」嗎?有時候,並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話,兒童心理學家發現,這段時間孩子的變化,很有可能跟現在環境的劇變大有關係。 Share
繼續閱讀 正向教養 親職看版 孩子的憤怒、發脾氣、情緒崩潰居然是一種保護機制? 孩子的憤怒、情緒崩潰以及發脾氣往往都會得到莫須有的罪名,身為父母的我們擔心孩子會選擇用適當的行為來做表達,也或許會感覺自己並非合格的父母,沒有把孩子教好。旁人投射過來的眼光也只會徒增這種不安的想法。 Share
繼續閱讀 正向教養 親職看版 如何更瞭解我們的孩子?小兒科醫師帶我們解讀行為背後的意義 單單關注行為這件事可能會讓我們誤解或誤診孩子,小兒科醫師克勞蒂亞·戈爾德 (Claudia Gold)提出以發展跟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孩子,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會讓我們能夠將焦點從個人行為放到思考該行為背後的意義上,而這將會大大拓展我們回應孩子的方式。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帶養難題 幼兒 減少親子衝突的關鍵—聆聽小孩行為失控底下的心聲「爸媽,請愛我、傾聽我」。 孩子情緒爆炸時、或極度退縮時,你都怎麼辦?孩子的情緒爆發和退縮行為一般來說是某種適應反應,源自於渴望被喜歡、重視或尊重的需要;需要能預測和控制的感覺;需要增加或減少感官刺激、又或者是上述所有的原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