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
48 posts
Podcast|「當媽媽喚醒了童年哭泣的自己」:母親憂鬱的根源與療癒的起點
成為母親的那一刻,我們往往會重新經歷我們已過去的童年時光。《女性經驗》第十章的內容,揭開了母親憂鬱的背後,一條潛藏而深遠的情感記憶之河。在育兒歷程中,逐漸浮現過往的創傷記憶。這些創傷過去可能被理想化或壓抑,但在面對嬰兒的哭泣與需求時,那個過去未被安慰的自己會再次浮現。
Share
「媽媽,同學都不想跟我講話怎麼辦?」—教孩子成為表達高手的對話技巧(下)
請告知孩子對話收尾十分重要。當孩子開始嘗試收尾或讓對方收尾,就讓找出讓自己和對方都舒服的收尾。「今天聽你的故事,讓我心情很好。」「跟你聊天真棒。」能夠表達自己和朋友對話珍貴而愉快的孩子,未來在交友關係、社會生活方面,絕不會讓人擔憂。
Share
「媽媽,同學都不想跟我講話怎麼辦?」—教孩子成為表達高手的對話技巧(上)
孩子在幼兒時期和小學時期時,會以自我為中心,且理解他人的能力相對不足,要成為聽話高手並不容易,但若父母以身教示範,並多給予關注,孩子就有機會辦到。當孩子擁有聆聽的能力,自然會成為讓人有好感、想要親近的朋友。說話練習的最後一步,並非教導孩子如何說好話,而是要孩子「懂得聆聽」。
Share
「交朋友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幫助孩子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照顧同儕關係(下)
小學低年級是孩子的社會意識增強的時期,同時嫉妒心也增強,兄弟姊妹之間偶爾出現的嫉妒心理也逐漸顯現在同儕群體中。尤其是可以看到,隨著對友誼的占有欲發展,對「最好的朋友」這個標籤的興趣也會增加。因此,當孩子看到「我的朋友」有了其他新的友誼時,常常會感到不安,因為覺得朋友被奪走了,甚至會討厭朋友的新朋友。
Share
「交朋友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幫助孩子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照顧同儕關係(上)
對孩子來說,同儕關係就像左右幸福的鑰匙一樣。但結交新朋友是比想像中需要更多技術的高難度課題。每到開學,觀察孩子之間的交流,很容易發現與新同學溝通仍存在著巨大落差。有些孩子認為與朋友交流像呼吸一樣自然,但也有不少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熟悉、應用社交的規則。在教導孩子如何與新同學交談時,可以從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切入,如果話題枯竭,那麼對話就很難一直延續下去。
Share
交朋友讓孩子不安怎麼辦?—2招教孩子分辨朋友、應對同儕壓力
「健康的同儕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因此,當你的孩子不確定某種關係是否是「好朋友」時,讓孩子談談與那個朋友相處後的感受會很有幫助。如果孩子高度依賴同齡的朋友,即使處於有害的關係中也會袒護對方,可能會認為:「他雖然有些地方不太好,但了解過後就會發現他其實人還不錯。」這也是友誼的特點,即使沒有大聲說出來,好朋友之間也會默默傳達「我喜歡和你在一起」和「我們一起玩」之類的訊息。
Share
專家指出:「不要用木匠思維雕塑孩子,要用園丁思維養育孩子」(下)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和電視不適合年紀很小的孩子。相較於其他物件和玩具,這些3C設備會傳送強烈並且會鉤癮人的感官刺激。同時,還會讓小孩的行為變得更被動,以及被動地消費(接收)資訊,影響並延遲孩子的學習。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專家建議,在兩歲前不要讓螢幕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在六歲前盡量少用螢幕。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