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正向教養 請別推開新手爸爸—孩子不僅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下) 不管他的育兒方式有多笨拙,一個是太太,一個是女兒,這兩個女人都需要他,他明白無論自己有多麼粗線條,都不能被推開。代價頂多就是若干年後,那些做過的糗事會被太太翻舊帳,成為桌上的笑話而已。太太可以繼續損他,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並沒有任何損失。他堅持為這個家庭付出,並沒有帶給他任何損失。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正向教養 請別推開新手爸爸—孩子不僅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上) 只要嬰孩一誕生,新手父母就立刻被迫「上戰場」,去面對生活林林總總的挑戰。太太把先生推開的動機,無非是為了要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但也恰好因此讓婚姻關係裡,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兩性競爭,那就是新手媽媽會不禁與嬰孩直接產生「聯盟」,而新手爸爸被冷落及被嫌棄。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正向教養 「寶寶一下哭一下笑好奇怪?」—嬰幼兒的情緒變化比我們想像得快,你唯一的任務是跟隨孩子的需求。 變化在瞬息間:嬰幼兒情緒狀態的變化,比我們想像得更快。他們一下覺得很好,一下覺得不好,一下又覺得還好,變化都在幾分鐘內。這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將嬰幼兒貼上標籤,標記「好孩子」「壞孩子」的原因。嬰兒的世界在瞬息間,再提醒一次,你的任務很簡單,就是與寶寶同在,無論寶寶當下正在體驗什麼情緒。每當寶寶不安,你要做的不是試著讓寶寶重新快樂起來,而是表現關注,一起體驗孩子正在體驗的,與孩子同在。用你的臉、呼吸模式、說話和溫柔的語調,反映你分享了一些孩子的體驗。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正向教養 「孩子對聲音很敏感,常常被嚇到…」—幫助寶寶減敏,習慣各種聲音與噪音。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各種聲音與噪音包圍的社會裡,有時候甚至也因此受到侵擾……關於這個話題,許多年輕的父母向您提問,如何能讓嬰兒習慣噪聲,怎樣引導嬰兒識別幾乎每天、每分鐘都在發現且常因無法辨別而受到驚嚇到的新聲音?必須說家裡會嚇到孩子的聲音,像是吸塵器以及電器的隆隆聲,還有馬桶沖水時發出的聲音。唯一能預防或療癒孩子對這些聲音產生焦慮的方式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幼兒發展 正向教養 親職看版 如廁訓練必看—戒尿布爸媽最需要知道的實戰技巧和心法(下)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可以先去廁所,或是早餐後、吃點心前、午餐前後、出門前都可以有去廁所的習慣。你的孩子不一定每次都要上廁所,只需和你一起坐下並試試。讓這個規律也弗提自己的需求,這樣會讓孩子不感到被孤立。習慣建立會幫助孩子的身體進入一個規律,這樣對他來說會更容易管理。當然,如果他要求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去上廁所,為他聽從自己身體的需求而歡呼吧。通常,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越來越多地自己要求去,逐漸承擔起責任。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幼兒發展 正向教養 親職看版 如廁訓練必看—戒尿布爸媽最需要知道的實戰技巧和心法(上) 從使用尿布到能夠自己上廁所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人類已經做了很長一段時間,最終每個人都會脫離尿布階段。因此,你其實不需要「訓練」你的孩子如廁。相反,是要創造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條件。你的目標是讓這個過程變得盡可能容易和輕鬆。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逐漸展開的學習過程,就像所有其他學習過程一樣。關於如廁訓練的一個簡單事實是,如果孩子準備好了,他們會有動力,過程會很順利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他以前都很乖,為什麼現在變得那麼愛頂嘴?」—當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身為父母親,是否還記得孩子在某個時期從很乖很聽話 ,大人說什麼都對,到變得很有想法主見,越來越會頂嘴(例如舉出反例 、舉出大人也沒做不好的地方。這段時期孩子就像在測試大人底線,大人的言行變成檢視 學習與模仿的標的,這時的大人面對孩子的「不懂事」通常會用權勢來回應孩子各種「不乖」、「無理」、「無知」的行為。 Share
繼續閱讀 帶養難題 幼兒 正向教養 「孩子對份內的事總是心不在焉怎麼辦?」—讓孩子學會替自己的事情負責。 一個小孩子能夠分得清「拿」與「偷」的區別嗎?完全分不清。兩、三歲的孩子去超市時,常常會在超市裡面用手拿所有自己搆得到的東西。這沒關係,可是這時候是否就應該試著讓孩子了解自己不應該隨便拿東西呢?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有必要認真對待這件事情。不要扇孩子耳光,要說:「我敢肯定,你又被自己的手給矇騙過去了,就像小狗的嘴見到東西就咬一樣,你讓自己的手什麼東西都拿。不要再讓手這麼做了!女生、男生都要管好自己的手。」然後再把東西還回去 Share
繼續閱讀 正向教養 親職看版 「我的小孩很內向又容易緊張。」—14個幫助孩子克服社交焦慮的小技巧(下) 有些小孩子喜歡在祖母面前講一個笑話或者表演新的才藝,但許多小孩討厭做這件事。珍惜孩子的獨特性,而不要讓他覺得他必須要做出這些表演才是有價值的。如果你把孩子表演的影片用手機撥給別人看時孩子要你關掉,那就關掉。他便能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會常常感受到要表演的壓力。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