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General 帶養難題 幼兒發展 正向教養 幫助男孩離開羞恥感,長出行動力(下) 有些時候,孩子就是做了一些糟糕的事情,也許傷害到自己或別人,那樣的羞恥感遠遠比被人嘲笑沈重得多。我們要認識羞恥家族的其他成員,分別是罪惡感、愧疚感、懊惱、後悔。它們與羞恥感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就是這些感受允許孩子將行為與自我分別開來,它們和羞愧感一樣不好受,但是卻具有行動力和方向性。 Share
繼續閱讀 General 帶養難題 幼兒發展 正向教養 幫助男孩離開羞恥感,長出行動力(中) 羞恥感讓個體意識到我不好、我有缺陷,或在他人的眼中我是有缺陷的,當孩子感到羞恥的時候,他知覺到糟糕的不是行為本身,糟糕的是他一整個人。在羞恥感中,我們會從與人的連結中斷開、退後、埋進地洞裡。「同理心」是羞恥感的解方。而保密、沉默和批判,會讓羞恥滋長蔓延。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親職看版 「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得到,你卻不行?」—要靠比較,才能知道夠好? 因為父母與其他大人,沒有機會協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好」的標準時,孩子即使長大之後,一邊迷惘於屬於自己的標準,一邊仍會抓著關於他人的標準、主流的價值,讓自己追求著別人的評價、眼光與看法。即使想掙脫,卻不知道掙脫後的自己,還剩下什麼。 Share
繼續閱讀 正向教養 熱門專題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從那天開始,我就放棄跟我爸媽溝通了…」—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疏離,到底從何而來?(下) 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疏離,若擱置著而不願意去正視它,隨著時間慢慢過去,關係將慢慢惡化。特別是,當父母缺乏自我覺察時,親子關係要進行良性改變,就顯得更不容易。為了改善溝通,需要有人願意主動釋放橄欖枝,表達想要和解的善意,而最優先的人選,則是父母。對立反抗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絕對不是像開關切換一般,立即就可以改變。這當中絕對沒有得來速的做法。 Share
繼續閱讀 正向教養 熱門專題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從那天開始,我就放棄跟我爸媽溝通了…」—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疏離,到底從何而來?(上) 想想看:我們批評孩子的「用意」,到底是什麼?我們很容易在還沒有弄清楚問題前,就從行為的表象妄下定論。當親子之間沒有對話的空間,父母不願意聆聽孩子的想法、不願意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將造成彼此愈來愈衝突、疏離。或許,父母是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且自認對於未來社會的瞭解,比孩子更清楚。因此,孩子只要一切按照我們的規劃努力就好。面對負面評價,有些孩子採取消極態度,索性不跟父母談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親職看版 「你就做自己就好?! 」—做自己,為什麼那麼難?(下) 這幾年,在乎他人感受與眼光的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思考「自我感受」與「做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做自己」時,也會出現不同意見。有些人的「做自己」,可能會被視為任性、具有傷害性的;有些人的「做自己」,卻十分艱難,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當然,對於很少「做自己」,總是以他人感受與標準為主的人們,「做自己」是一項很難的功課。因為我們必須先有辦法了解自己,才知道要怎麼與這個世界互動,還有怎麼保護、展現自己。 Share
繼續閱讀 你的童年 親職看版 「你就做自己就好?! 」—做自己,為什麼那麼難?(上) 這幾年,在乎他人感受與眼光的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思考「自我感受」與「做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做自己」時,也會出現不同意見。有些人的「做自己」,可能會被視為任性、具有傷害性的;有些人的「做自己」,卻十分艱難,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當然,對於很少「做自己」,總是以他人感受與標準為主的人們,「做自己」是一項很難的功課。因為我們必須先有辦法了解自己,才知道要怎麼與這個世界互動,還有怎麼保護、展現自己。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