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爸爸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脫下既定的角色,身為父親的自己才能真正被看見(下) 我在心理諮商的實務現場中,確實常觀察到男性透過「理智化」的方式來處理問題。理智化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透過分析、思考等策略來解決問題。這當然是很有效率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其實卻也隱含了某種情感隔離,雖然有效因應問題,但也讓男性身旁的女性、或小孩,覺得自己真實的心情被忽略、被冷落。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爸爸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脫下既定的角色,身為父親的自己才能真正被看見(上) 臺灣的傳統社會,習慣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價值觀,男性習慣透過「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常常聽到「走啦!兄弟陪你喝一杯」的邀約。卻很少聽到男性接獲這樣的邀約:「我們一起好好坐下來聊聊,梳理一下你的感覺」。這是我們社會所賦予男性的角色期待。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當個好爸爸大不易?—參與投入、齊心合作,你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後盾(下) 臨床上常見的兒童疾患,排除掉先天原因之後,很多心理因素都與家庭關係息息相關,如母親的過度控制和缺乏界線,或父親的過度嚴厲或缺席, 都會影響孩童的心理健康發展。而身為父親,在家庭中常會擔任支撐經濟與規則建立的角色,如何與母親角色互補互助,就成為需要時刻留意與思考的議題。 Share
繼續閱讀 幼兒 正向教養 親子關係 親職看版 當個好爸爸大不易?—參與投入、齊心合作,你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後盾(上) 身為爸爸要維持工作成效、家庭和諧、夫妻關係、親子互動和教養的平衡就已不容易,現代社會中多數的小家庭需要自己照顧孩子和整理家務,更是讓已經夠忙碌的生活充滿挑戰,要當好夫妻不容易,要當好父母更是困難。結婚生子的變動或許會帶來新意,但同時也會帶來個人不再享有過去經驗的失落感。 Share
繼續閱讀 寫給爸爸 心理師媽咪系列 親職看版 心理師媽咪系列|「就是妳這樣寵孩子!不想管你們了!」—幫助爸爸解鎖擁抱脆弱的自由,才能回到合作的親職角色。 小孩出生後這幾年我看到先生很努力抵抗從小根深蒂固的父權印象,像是從地底的「傳統父親端」努力往上爬,抵抗「忙碌、冷漠、威嚴、教條、權威、攻擊」等等刻板印象,維持自己跟孩子關係中的平等與開放,但是當親子之間發生衝突或承受不住孩子的情緒,就立刻掉回「傳統父親」的深淵。 Share
繼續閱讀 寫給爸爸 熱門專題 親職看版 當男人變成爸爸。—心理師建議:「跳脫必須完美的框架,才能從經驗摸索出自己的路。」(下) 不同階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歷程,與孩子互動的方式也需要隨之調整。而看著孩子漸漸長大,開始將重心移往朋友、外面的世界,甚至準備離開家裡,難免會帶給家長不捨與焦慮。如何一方面維持關心與支持,一方面節制自己的焦慮,可能是家長需要不斷面對的課題。不論是個人議題、與他人的關係、與孩子的教養與互動方式,都不是容易的事。 Share
繼續閱讀 寫給爸爸 熱門專題 親職看版 當男人變成爸爸。—心理師建議:「跳脫必須完美的框架,才能從經驗摸索出自己的路。」(上) 想當一個好爸爸需要面對對自己的期待、伴侶的期待、其他親友的期待、專家學者的意見,加上各自的現實困境,很容易讓人不知所措。而父親會碰到的困境,與母親會碰到的困境,並無太大不同。要成為一個好爸爸,與成為一個好媽媽,也沒有太大不同,如果可以避免強調性別角色或者性別氣質的差異,便不會過度執著於「男性榜樣」這件事情上。 Share
繼續閱讀 寫給爸爸 親職看版 新手爸爸要知道的事—從研究結論談「爸爸學」與「爸爸效應」 在親職的角色裡,不知道各位爸爸有沒有自己通常要退居第二線的感受呢?其實關於父親的科學研究如果教了我們什麼,那就是以數據資料佐證了一件事:孩子的生命中有父親角色的存在,他們會更有成就。下面我們將從科學談「爸爸學」與「爸爸效應」,讓研究結果告訴您新手爸爸要知道哪些事!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