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考特.博森(Scott Berson)
譯|Chloe
編|Cindy
「母親的關愛並不只是簡單地安慰寶寶而已。」根據小兒科健康雜誌(Pediatric Child Health)的資訊,科學家早在幾十年前就發現,我們與寶寶肢體接觸的程度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但現在的新研究指出,我們觸碰寶寶的時間會在寶寶身上留下持久、可測量的影響,這不只會影響寶寶的行為或成長,甚至還會影響到寶寶的基因分子組成。科學家推測,這些改變可能會對兒童的成長及發展有負面的影響。
最新研究:肢體接觸程度會影響寶寶的基因表現
為期四年的縱貫研究
英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卑詩省兒童醫院研究所的科學家,以100名嬰兒為樣本,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追蹤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要求父母紀錄寶寶五週大時的行為,比如哭鬧、睡覺和餵食的狀況。根據新聞稿所述,他們同時也要求這些父母記錄他們花多久時間,以及多頻繁地在照顧孩子時與寶寶有肢體接觸。
當這些孩子約四歲半的時候,研究者採樣了孩子們臉頰內側的基因(DNA)樣本,並檢測經常有肢體接觸的孩子和不經常有肢體接觸的孩子之間有沒有任何差異。他們觀察了基因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的過程,人體細胞中存在著染色體,而染色體中又包含著人類的基因密碼。這些基因密碼決定了我們的性別、外觀,以及我們的身體會如何運作及成長。科學家表示,在基因甲基化的過程中,染色體中的某些部分被分子「標記」,而這些分子則會影響被標記處的活躍程度。透過這些資料,科學家將會可以預測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數值會如何發展。
肢體接觸程度或許與孩子的發展遲緩有關?
回到這項研究,科學家們在比較這些孩子之間的基因甲基化程度時,他們發現低肢體接觸兒童和高肢體接觸兒童之間存在著一致的差異,低肢體接觸兒童的身體細胞年齡實際上比他們的實際年齡還要更小。遺傳學教授麥克.柯伯(Michael Kobor)表示:「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在發育和成長方面的遲緩。」
主要作者莎拉.摩爾(Sarah Moore)在新聞報導中表示:「我們計畫持續追蹤我們觀察到這些兒童的『生理不成熟(biological immaturity)』是否會對他們的健康,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發展造成影響。若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了初步發現,那麼我們應更加重視與孩子肢體接觸的重要性,特別是有困難的寶寶。」在這項發表中,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研究結果首次證明了肢體接觸對於寶寶的外顯基因有著根深蒂固和長遠的影響,也就是說肢體接觸會影響寶寶基因表現的生物化學變化。
早年實驗也告訴我們肢體接觸的重要性
但與寶寶肢體接觸對於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的概念也並非是新消息。在相關領域中最著名的是195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以獼猴為樣本進行的一項研究。哈洛將獼猴和他們的母親分開,並讓他們選擇在冰冷的鐵絲網媽媽或被柔軟衣物包裹著的絨布媽媽身邊喝奶,而這些獼猴花更多時間待在絨布媽媽身邊。當哈洛不給他們選擇時,那些只能選擇冰冷鐵絲網媽媽的小獼猴們出現嚴重的行為異常,即便他們後來被帶到友愛的養育環境,仍然無法改善其行為異常的狀態。
其他研究也在人類身上發現類似的結果。某項研究發現沒有接受傳統養育、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他們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含量比較高。另外一項研究在沒有肢體接觸的嬰兒身上發現,他們調節社會行為的荷爾蒙有異常。
從這些科學研究我們可以得知:寶寶需要被我們抱著、觸碰著,以及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才能成長茁壯。
去感受自己對身邊的環境具有影響力。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人員安.比格洛(Ann Bigelow)教授在<告訴科學美國人>中說到:「和寶寶互動可以教導寶寶一些基礎概念,讓他們感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有作用的,允許他們去探索世界,去感受自己對身邊的環境具有影響力,而不是讓他們對於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到無助。我們基本上是群居動物,需要通過與人的互動來學習這些事情。」
你可能還會想看…
孩子是會被寵壞的嗎?
幫寶寶坐起身?親職專家:「好處不多!」
媽媽們,相信妳的直覺吧!
順利哺乳的第一步:認識寶寶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