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子丰臨床心理師
「沒關係,這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當你著急安慰孩子,可能會錯過真正的理解。(上)
你這樣到底是像到誰?
當最親近的人感覺到差異,常常也會伴隨擔心和害怕,焦慮會讓人啟動防衛機轉,或許開始否認孩子有這樣的特質、跟自己的不同,或許開始思考是誰誰誰讓孩子有這樣的特質。又或許會把與自己不同的特質視為壞的、不該是孩子應該具有的。
接受孩子真正的本質,而非自己期待孩子所具有的特質,對於很多人來說相當困難,這件事情也不斷發生在代與代之間。請試著回想自己的生長經驗,是不是也會想到有些自己的「特質」是父母強加、期許在自己身上的呢?
當第一次覺得父母的期待好難達到時,
還記得當時的感覺是什麼嗎?
或許很多人都不記得了,但這些感覺放在心裡,久而久之可能也會形成其他的想法,例如小安,當他確實感覺自己很難過,很想要哭,但是父母告訴他這些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甚至會看著他掉淚時大笑著說怎麼這麼不勇敢,小安的心裡可能會更難過,因為難過而哭是不被允許的、是會丟臉的,更加難過的是自己怎麼不是那個父母心中「勇敢」的孩子呢?但自己就不是這樣的個性阿?如此一想,心中與父母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對自己的感覺也會逐漸往負向的方向去,自尊受傷,無比孤單、無比疏離,與人越來越難親近。(延伸閱讀:「經驗情緒就像火車過隧道,除了通過別無他法。」—當你這麼做,有助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
嬰兒在出生之後是透過照顧者來感知自己和外在環境的,但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經由自己和環境的互動來思考自己的狀態,學會觀察他人和自己的反應,更加了解自己,當發現認知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不同時,也會產生衝突和挫折的感覺,而是否能夠容受、消化這些感覺,則會非常仰賴自身的能力(參考:氣質理論)和父母協助調節的方式。在孩子有能力之前,父母若能敏感的發現孩子的情緒狀態並幫忙調整,會對孩子的情緒發展有非常大的助益,但如同方才所述,要能真正理解孩子的狀態。
什麼是真正的理解?
父母有時要先能夠放下心中的理想,
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需要。
小安在被嘲笑時的不舒服要能被理解,
首先父母要先能夠真的「允許」
小安就是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而這種感覺很多時候是會被父母本身忽略的,不代表父母親也沒有這樣的感覺),試著同理小安當下正在經驗的不高興,協助幫情緒命名,再一起想想看可以怎麼處理這樣不舒服的感覺(深呼吸?喝口水?轉移注意力?離開現場?);如果小安允許,也可以再一起想想是什麼嘲笑的內容會讓小安感覺不舒服?感覺是會被勾動而起的,小安可能認同了嘲笑的內容才會感覺到受傷、難過,而協助處理的過程不是為了避免以後再有這些挫折的感受。(延伸閱讀:「孩子怎麼會不知道我愛他?」—當我們可以看到情緒背後的失落,就有空間讓愛茁壯)
但是讓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緒,
進而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
這樣子的歷程超出孩子目前的能力所及時,
往往都會需要大人的幫忙。
希望自己的孩子與自己相像是人之常情,但即使是血濃於水的至親仍具有不同的靈魂,父母若能夠關注孩子真正的本質、情緒想法的狀態,理解孩子正在經驗的感覺,往往才是幫忙孩子更理解自己的基石。
你可能還會想看…
「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上)
「被瑣事塞滿的生活誰能不崩潰?」—其實情緒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面對情緒的行為
「孩子怎麼會不知道我愛他?」—當我們可以看到情緒背後的失落,就有空間讓愛茁壯
作者介紹
吳子丰臨床心理師,現職臺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