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可廷諮商心理師
「想不落人後只能從幼稚園開始偷跑?!」—當教育越來越內捲化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上)
現在有很多上小學前的正音班,看著其他孩子已經去上了正音班而且開始學習寫字,不由自主地便會焦慮自己孩子是否落後,但我們都糊塗了,其實孩子若沒有實際上的學習障礙,注音符號到最後八九成都能學會,這與是否能夠好好成長與發展沒有那麼直接關聯。另外,在學齡前就急於要正確拿筆寫字就更傷害了,孩子手部肌肉的發展根本還沒跟上,大小肌群的發展也還不完善,如何要他們開始正確拿筆寫字呢?反而阻礙了生理上的發展。
近幾年在補教中觀察到一個現象,
很多學齡前本來對學習有熱忱且投入的孩子,
到小學三年級後開始呈現倦怠、無力與抗拒。
常聽家長說:「明明幼稚園時對英文還很有興趣,要他多複習幾次或是多讀幾本繪本都很樂意,買的很多英文教材都很願意去碰,但怎麼到小學三四年級後就開始沒有興趣了」這時我們不是常往孩子身上找抗拒的原因或問題,就是往補習班或老師身上找,而常被歸因的會是「現今孩子的受挫力不夠,剛開始學習到有難度的便放棄了,一覺得不好玩就不學了,怎麼那麼脆弱」。(延伸閱讀: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5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下))
我想,內捲化的傷害起初是隱微,難以覺察,但當我們發現時,常常是已經維持好一陣子了,失去熱忱可不是一夕之間的事啊!當孩子的熱忱剛萌芽時,大人們打鐵趁熱,一股勁的加碼,其實是危險的。如同像是看到了孩子正贏在起跑點上,要拼命追加,深怕他們會落後,但卻沒給予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去探索,好好保留與培養這些熱忱的延續。
父母的急迫會渲染到孩子學習的感受,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被這樣的急迫性干擾,
漸漸失去能在學習中浸泡、吸收與探索的安全感。
建議家長或老師們在孩子在轉換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陪同孩子面對學習上落差的感受,不急著先尋找方法解決分數的落差,而是該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受,銜接並不只有學業,學習環境、同儕相處或老師互動都需要銜接與適應。千萬別先急著要在分數跟得上,孩子的心與學習的熱忱要有空間與時間先跟上。(延伸閱讀:成功心理學的「心開始」—比起天賦,心態才是成長的關鍵。)
如何減緩內卷化?
要避免內卷化,我覺得最核心的態度即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其實是一種生活的態度」,除了學業之外,孩子更該學習了解自己、認識情緒、發揮創造力、能有批判性的思維、人際溝通、團體領導或合作等。
現在資訊的交流快速,家長之間的競爭壓力與焦慮也相互影響的快,誰的孩子補了什麼,我們家沒有補,這樣會不會落後?要能在這些焦慮中穩住的確不易。
家長除了需要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與想像,
更有自覺的辨別是否過度把自己的遺憾加諸在孩子身上之外,
還可以從檢視自己在工作上是否也正經歷
過度內捲而失去生活熱忱更剝奪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除此之外,家長應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要多鼓勵孩子開啟除了學業以外的話題,無論是談論生活、興趣、人際還是表達情緒等,創造除了學業之餘更多元的話題與空間。家長要記得自己不是單打獨鬥,適時地尋求外界協助,來安頓對孩子學習的焦慮,唯有我們先意識到內捲化的傷害,才能更有覺察的與孩子創造出更多新意與發展空間,也才能更好地面對孩子。
你可能還會想看…
「第二外語到底要從小開始學?還是母語發展成熟後再學?」—從大腦發展的角度,心理師這樣建議(上)
「孩子下課後亂發脾氣,可能是不適應校園生活的警訊。」—拋下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真正發現孩子的需要。
花點時間跟孩子好好聊天吧!研究指出與孩子聊天可以促進其腦部及語言發展
作者介紹
方可廷諮商心理師,一個不斷想從限制中找自由的人兒。身兼美語老師與諮商師,在教育與諮商的路上,想給孩子更多的彈性與自主,讓他們除了學習之外更是培養自我價值與創造力。從醫院實習、在校輔導、社福機構到精神科診所的經驗中,深刻感受到我們都在衝突與矛盾中渴望被理解。願為心靈留一隅空間,好好被聽,好好訴說。讓文字成為青鳥,傳遞滋養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