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可廷諮商心理師
考前認真「刷題」是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再熟悉不過的方法了,
不過「刷題」這詞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刷題」背後到底是在刷什麼?
是越刷越精鍊,還是越刷越鑽牛角尖?
是越刷越有批判與思考的能力,還是越刷越僵化?
孩子會不會最後連學習熱忱與身心健康都刷掉了,還刷出一堆焦慮呢?
「刷題」這現象剛好就反應了台灣教育體制下學習過度內捲化的隱憂。
到底什麼是內捲化?
腦中很難不直覺的浮現一張白紙被捲阿捲,捲到不能再捲的那種畫面。若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本該是要有很多創造的可能,無論是剪裁成獨特的形狀或是在上面有不同顏料的渲染等,但卻被過度往內不停的捲,而沒辦法發展出更多有創造力的可能。
內捲化(involution)又可翻作過密化、包裹化,簡稱內捲,
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一種文化模式發展到一定水平後,
無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內部繼續發展、複雜化的過程,
最重要的是指失去發展性、創造性且不斷內耗。
內捲化現象會造成兩種趨向極端的發展,一種是當個體在競爭中越來越難以進步,難以符合期待,資源與精力都快被榨乾的感覺,而漸漸放棄,呈現「再怎麼努力都沒辦法」的狀態;另一種則是乍看之下在競爭中可以脫穎而出,繼續努力,但忽略了這樣的成果背後卻是犧牲了不成比例的投入,甚至已經看不清這樣努力是為了什麼?無論是哪一種極端狀態,都共同犧牲了很多內在能量,引發內心許多負面情緒與失衡的感受。(延伸閱讀:若你會擔心孩子沒有動力、夢想、或目標,給孩子一份珍貴禮物「內在動機」吧!)
孩子學習的初衷本該是為了要啟發對知識與外界的好奇、有探索的渴望以及經歷挫折與塑造的過程,是富含著創造與發展出自我的重要過程。
不過,現今社會中的內捲化程度,
讓學習已變成一種武器,如同在社會位置上要先搶到門票,
佔領先機,或是必須要往一種越早、越多、越好的方向發展。
舉例來說,學校考卷出題的方式,便是內捲化的證據。記得國中我還在國外讀書時,某次歷史段考考題為:「請詳述你比較喜歡秦始皇還是漢武帝,並舉例說明」,但台灣的段考考題充斥著無數是非、選擇與填充題。從考卷的題目可以看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下其實是越來越封閉且複雜化。有時學校老師為了要讓考卷有鑑別度,特別把考卷出得非常細微與艱澀,但這樣刁鑽的題目,其實已喪失考試的目的,已非為了檢視學習是否有吸收,而是檢視學習中枝微末節的內容,在競爭的是夠不夠細心,能不能因為這一題得分而贏過其他人,脫穎而出。(延伸閱讀:「你跟孩子過度負荷了嗎?」—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其實是過度負荷的警訊(上))
內捲化的隱憂
有沒有過為了要避免孩子粗心計算錯誤、抄寫出錯或是漏寫標點符號,要孩子用大量的練習來克服呢?例如:數學粗心計算錯誤一題要多寫十題的方法來練細心度。這樣的反覆練習或許真的在考試中能避免一兩題的粗心,可以從九十分到一百分,但孩子是否損失了其他更多隱形的成本呢?例如:孩子的睡眠、運動、人際社交與探索其他興趣的時間等等。(延伸閱讀:孩子愛搗蛋怎麼辦?試著找出孩子的焦慮:10種爸媽容易忽視的焦慮症狀)
過程中的心力與時間卻是消耗掉孩子對學習的熱忱與耐心。
剛剛好的熟能生巧,會讓我們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經驗到成就感並提升自我價值感,但當過多的精力花在追求九十五到一百分之間的話,過度強調分數和升學目標,容易使孩子忽略對知識的真正興趣,缺乏探索的機會,並削弱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更是會產生自我懷疑的感受。令人擔憂的是,這樣內捲化的趨勢已經不只在國高中生顯現,下降至幼稚園都可看見。
你可能還會想看…
「想不落人後只能從幼稚園開始偷跑?!」—當教育越來越內捲化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下)
怎麼養出自動自發、肯負責任的孩子?—15個策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上)
「你的孩子都很優秀嗎?」—比起優秀,我更希望孩子成為能為自己找到方向,且能對自己負責的人。
作者介紹
方可廷諮商心理師,一個不斷想從限制中找自由的人兒。身兼美語老師與諮商師,在教育與諮商的路上,想給孩子更多的彈性與自主,讓他們除了學習之外更是培養自我價值與創造力。從醫院實習、在校輔導、社福機構到精神科診所的經驗中,深刻感受到我們都在衝突與矛盾中渴望被理解。願為心靈留一隅空間,好好被聽,好好訴說。讓文字成為青鳥,傳遞滋養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