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
上篇當男人變成爸爸。—心理師建議:「跳脫必須完美的框架,才能從經驗摸索出自己的路。」(上)所列出的幾個故事中,在諮商現場看見父親遇到的困難可能簡述如下:不知何種教養方式較為恰當、過往負面經驗影響、缺乏時間與心力、與伴侶之間的爭執、與子女關係疏離、父母干涉教養照顧方式等(上篇也提到,這不僅是父親的議題,母親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難題)。這裡我再把這些議題分為三大類,來討論可以各自如何思考與面對:
與自己的關係
1.整理自身過去經驗
是否有能力回顧、反思過往的自身經驗、家庭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帶給自己怎樣的影響,讓自己形成怎樣的價值觀、做事方式、對於家庭關係/教養方式的想像與期待,而現在的自己要如何面對過去經驗的影響,亦或是想要試著做些改變。(延伸閱讀:新手爸爸要知道的事—從研究結論談「爸爸學」與「爸爸效應」)
如果能夠整理過去經驗,
修補內在可能受傷卻一直被忽略的部分,
試著放下不合宜的價值觀或態度,
也許能夠更自在地與自己、與孩子相處。
2. 時間、心力分配
在時間、心力分配上,往往牽涉到許多複雜的因素,但常見到許多辛苦的家長,先把時間、心力留給工作,再來分給小孩,最後如有餘裕才會留給自己;或者當想要留給自己時,受到他人(或者自己)的質疑與壓力。若有可能重新檢視、調整,有可能會找到不一樣的可能;有時我們只能找一個勉強的平衡,但若能找到一些其他資源可以協助照顧小孩,或者照顧自己,可能會有助於提升生活、關係品質。(延伸閱讀:「爸爸們,別小看你們的力量!」-伴侶支持是成功親餵的重要因素)
3. 學習自我照顧
與自身息息相關的,
便是覺察、照顧自己的情緒。
這當然會受到過去經驗以及目前心力分配的影響,但如果無法涵容自身的情緒,往往會對照顧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反過來說,在生活中做到最基本的自我照顧,對自己、對小孩都會有幫助。
與他人的關係
與伴侶、其他家庭成員,甚至系統中的其他人的關係,可能會在父親的腳色上帶來助力或阻力。中間也可能牽扯到伴侶關係之間的議題、與原生家庭的議題,而不一定與親子/照顧關係直接相關,卻一時之間難以辨識。(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中真正重要的是:「丈夫在情緒上願意努力理解妻子,妻子也能夠體諒丈夫的努力。」)
1. 溝通與合作
會一同照顧小孩的人可能主要會是伴侶,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員,甚至保母。其中每個人對於小孩的教養方式,願意付出的時間、心力與方式,可能都有不同的想像,需要努力去溝通、討論。其中便包含了努力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內在的假設以及價值觀),並且試著理解他人的想法,並從中找到共識。有時我們心中的理想狀況,他人不一定有辦法配合做到,但如果沒有造成立即的矛盾、衝突或明顯不良後果,可能也需要學習試著放寬心。
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的,
只要努力做到「夠好」就夠了。
2. 劃出界線
在育兒的路上,可能有許多外在他人的建議、指導或者干涉,但若已經成為干擾或者壓力,則需要試圖劃出界線,來維護自己、伴侶以及孩子的空間。這可能會挑戰我們以往的習慣,或者擔心破壞了關係的和諧,但若累積太多無形的壓力或者實質的干擾,反而可能更具破壞性。
與孩子的關係
1. 找到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方式
現在有許多資源,包括網路文章、書籍、講座等,提供人們不同的育兒、教養方式,做為參考與協助;但若將之視為另一種標準、框架,反而可能造成另一種壓力。
其實只要秉持著尊重、關懷的核心態度,
並維持反思與修正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去探索、
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親子教養與互動方式。
甚至在同一個家庭中,不同的孩子也有可能適合不同的方式。(延伸閱讀:「我要當爸爸啦!」- 給新手爸爸的良心建議)
2.配合孩子的發展步調
不同階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歷程,有的孩子比較快、有的比較慢,與孩子互動的方式也需要隨之調整。而看著孩子漸漸長大,開始將重心移往朋友、外面的世界,甚至準備離開家裡,難免會帶給家長不捨與焦慮。
如何一方面維持關心與支持,
一方面節制自己的焦慮,
可能是家長需要不斷面對的課題。
不論是個人議題、與他人的關係、與孩子的教養與互動方式,都不是容易的事,過程中也都有可能碰到挫折與挑戰,甚至讓我們回到最習慣性的、不加思索的反射性回應方式。在這過程中如果需要的話,記得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可以陪你整理出目前遇到的狀況與困難,並找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1.愛—育兒這件事會怎麼影響你跟寶寶的大腦?
「怎麼跟腹中的寶寶培養感情?」—其實胎兒聽的到,跟寶寶說話是很好的胎教
新手爸爸攻略(上)-當爸爸提供孩子這樣的陪伴時,CP值最高!
作者介紹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從醫學系離開進入諮商所,不斷探索人生中不同的可能性。關心兒少、親子、多元性別、多元文化議題,期待每個人都可找到好好活著的方式。有時很真實,有時很胡鬧。 粉絲專頁:馮彥翔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