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拉・馬克罕(Laura Markham)
譯|林家民 諮商心理師
「我恨你,我希望你死掉。」—當我的5歲小孩威脅其他同學該怎麼辦?(上)
協助孩子一起想辦法
假設孩子能在承擔一、兩次後果後停止恐嚇其他小孩,他依然需要一些更進一步的同伴社交/情緒技巧訓練。
當您的兒子可以平心靜氣地討論「別人聽到這些話會覺得怎麼樣」的時候,跟他聊聊。
認同他「生氣的時候真的很難不講氣話」這點。(延伸閱讀:Podcast|教養時到底要不要處罰小孩?)
告訴他,您知道他是很生氣才會說這些話,但威脅要傷害別人的身體就和動手打人一樣 – 是絕對禁止的。
詢問他,如果明天發生同樣的情況,他會怎麼做。
給他機會和你一起預演,會讓他在潛意識裡做些預備,
這樣當他察覺自己又要生氣的時候,他更有可能採取恰當的行動。
我們要知道,生氣是對那些潛在傷害、恐懼或悲傷的反應。藉由和兒子討論他有多氣另一個小孩,來鼓勵你的兒子宣洩憤怒,同時你也反映(重覆)他所說的話,讓他覺得有被聽見和理解:「哇,你對他超生氣的!」告訴他發脾氣很正常,但也要幫助他察覺內在的感受來放下憤怒:「聽起來,亨利那樣叫你的時候,你覺得很受傷……所以你也想傷害他,所以你對他說了氣話。」
教導他一些管控憤怒和挫折的策略
他可以在口袋裡放一個壓力球來捏捏擠擠嗎?
可以學著閉上眼睛,呼吸,數到十嗎?
可以說「我真的超級生氣,我不想講出任何惡毒的話,所以我要喝點水冷靜一下。」嗎?
教導他可以怎麼跟同學在意見不合的時候商量。(延伸閱讀:「怎麼教孩子保持正念?」—8個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
將「我們可以找到適合每個人的解決方法」這樣的觀念帶入。例如,「傑瑞米想踢足球,傑克想玩鬼抓人。有什麼是你們都喜歡玩的呢?」
他們可能會決定先玩鬼抓人之後再踢足球。或者他們可能會去爬攀登架。
不管怎樣,沒有人是輸的。
確保您的兒子有足夠的機會自己作選擇,並能在生活裡覺得自己很有力量,這樣他就不需要在同學之間尋求強大感。就好比一個學走路的幼兒會沉迷於說「不要」那樣,如果小孩子只有在威脅同學的時候才能感覺強大,他們就更有可能恐嚇他人。
最後,也許您需要再檢視一下您的管教方式。
避免使用威脅、權力遊戲(各種懲罰)
或社交排除(暫停法)這樣的管教策略。
您並不希望做出這種身教示範吧?相對地,設定適當的規範,並且帶著同理心實行。那些把同理心作為主要教養方式的家長,他們的小孩等於是不停在練習同理,不太會對別人刻薄。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關正向管教的資訊 – – 它已經被證實能比處罰帶來更多較好的行為 – – 我們的網站上有一整篇關於管教的章節內容。(延伸閱讀:暫時隔離法不太有效?專家提出3種更有效的替代方法)
祝您好運!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時真的太氣了,說了很過分的話,但心底真的好想讓孩子知道我愛他。」—親子關係修復的關鍵其實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