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嘉鈴社工師
編|Leah
1.耐心傾聽、尊重孩子的感受
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時,孩子不一定都是分享正向或開心的感受,有時可能是跟同學吵架、有時可能是被老師責罵。
爸爸媽媽們要記得,
不論孩子分享的內容為何,
要先理解與尊重孩子的感受與情緒,
不要急於判斷對錯。
因為這可能會讓孩子以後擔心被罵或責怪而不敢說,當然也不用隨著孩子起舞,跟著他站在同一陣線批評同學或老師,雖然如此好像能跟孩子更靠近,但可能會讓孩子習慣把錯推到別人身上!當孩子有強烈情緒時,可以試著反映孩子的情緒,能讓孩子覺得被理解,也容易慢慢穩定下來,如此才有機會與孩子好好溝通。(延伸閱讀:「迎接開學,怎麼幫小孩重拾常規與紀律?」—專家表示掌握以下3重點,有效促進親子合作)
- 「你現在很生氣」
- 「你覺得很不公平」
2.相信孩子的能力,不急於給建議或介入
有時候孩子跟爸媽講學校的事情,可能就只是單純想抱怨、抒發情緒,像抱怨同學借了筆不還、有同學抄別人的作業或者是不好好打掃,就像我們大人抱怨工作上的不順利一樣,並沒有要尋求建議或解答,只想要別人給予一些安慰、同理,或者就只是想說說。
如果爸媽急於給建議,
就會放錯重點,
讓孩子覺得掃興,
心裡可能會想著又來了,
又要開始說教了。
除了不能滿足孩子真正所需外,也可能阻礙孩子發展問題解決的能力,孩子會習慣性依賴父母的建議去解決問題,遇到困難就找爸媽幫忙,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因此可以試著詢問孩子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同時也可以教育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又或者爸媽聽完孩子講的事情,反應很激動,想要去學校跟老師講,或是就質疑孩子說「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孩子就會覺得那我下次不要說了,不過當孩子常常抱怨同樣的事情,爸媽可能也要有敏感度去覺察到此類事情對孩子的影響,與孩子討論該如何解決。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像是霸凌、性騷擾或者有觸法風險的重大事情,就一定要讓爸媽知道,讓爸媽來處理(延伸閱讀:「如何有效面對霸凌?」—教育孩子具備同理心、堅定表態)與孩子建立起互相信賴的關係。
- 「你覺得媽媽可以怎麼幫你?」
- 「你覺得需要爸爸幫什麼忙?」
- 「下次再發生的話可以怎麼做?」
- 「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 「你覺得跟老師說會怎麼樣呢?」
3.多問些細節
爸媽們可以隨著孩子回覆的答案延伸出新的問題,或者交互運用前篇提到的三大面向,人際關係、學業適應和合宜行為來深入詢問孩子(延伸閱讀:「什麼是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專家說這樣做,不用提高音量也能幫助孩子守規矩。),例如:
- 「施工期間不能去操場玩的話你們玩什麼?」
- 「你跟誰一起玩?」
- 「你最喜歡跟誰一起玩?為什麼?」
- 「那你有不喜歡一起玩的同學嗎?為什麼?」
- 「那你們吵架的時候老師知道嗎?」
- 「老師怎麼幫你們處理的?」
藉由順著孩子的回應不斷問下去,就能自然而然的與孩子聊下去。
4.建立親子間的專屬談話時間
每天固定一個談話時間,
讓孩子知道這是專屬他的時間,
而且不管什麼內容都可以說,
不必擔心會被爸媽責罵或是指責。
讓孩子習慣主動與你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說出自己的想法或遭遇的問題和困難,自然而然的孩子也會跟你分享學校生活,久而久之,孩子習慣與爸媽分享後,在平常時間,也能很自然地進行親子間的對話。(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建議在這段專屬時間時,爸爸媽媽們不要一邊做家事、煮菜或是看電視等其他事情,因為可能會錯過孩子除了語言之外,像是表情或是肢體動作等重要線索,甚至因為分心降低對孩子情緒覺察的敏銳度,而孩子在與爸媽談話的過程中,發現爸媽好像沒有很重視與自己的對話或者是好像不能體會自己的感受後,在不斷累積的挫折經驗下,孩子就會開始選擇不說,因為說了也沒有人懂。
用心聆聽、用心陪伴,
便能與孩子的心對話,
與孩子聊天就不再是件難事。
祝福每位爸爸媽媽都能輕鬆自在的與孩子聊起學校生活。
你可能也會想看…
「並不是感覺丟臉才能學到教訓。」—5個尊重孩子又能幫助他學會自我控制的教養原則
「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掌握8個重點,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小孩生氣時會吼叫、打人該怎麼辦?」—10種幫孩子冷靜下來的方法
作者介紹
蘇嘉鈴學校社工師,喜歡把各種喜好融入在與孩子的工作中,喜歡遊戲的有趣、喜歡貓咪帶來的療癒,便試著透過遊戲與貓咪來和孩子互動,透過與孩子們不斷彼此學習與成長,迸出心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