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薏婷 諮商心理師
編|王姿雅
除了掌握「晚上睡飽」、「培養午睡習慣」的大原則,在行程安排中保留一些彈性,也會降低「突發狀況」發生時的親子衝突,讓父母更有餘裕,也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
如何觀察孩子所需睡眠時間?
精神分析相當強調「框架」的重要性:只有在固定的時間、空間與費用之下,心理治療才能在安全的內在設置中展開。同樣地,對孩子而言,一個穩定的生活框架也是安全感的來源。(延伸閱讀:「寶寶睡眠時間不固定怎麼辦?」—規律作息,會比固定作息來得適合多數家庭。)
在孩子作息穩定之後,大人更容易觀察出他們在心理與情緒上的細微變化。
更重要的是,
若孩子的作息與幼兒園相近,他在入園時就不必同時面對環境、關係與作息三重適應的壓力。
那麼,爸媽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更順利地銜接上幼兒園的作息呢?
目前多數幼兒園會要求孩子在9點前入園、12:30~14:30午睡。因此在八月入學前,
爸媽只要掌握兩個原則:「讓孩子晚上睡飽」與「培養午睡習慣」,就能讓孩子保有足夠體力,也培養對時間的感覺(吃完午餐=要睡覺了),自然地熟悉園所的節奏。
晚上睡飽飽:穩定作息的第一步
每個孩子的睡眠需求不同,約落在 9~11 小時之間。爸媽可以觀察:如果孩子睡不到某個時數(例如 9.5 小時)就容易情緒不穩,那就代表需要再更提早入睡。(延伸閱讀:「你的孩子其實睡眠不足?」—小孩睡眠不足的行為徵兆跟所需睡眠時長。)
孩子早上賴床,可能是沒睡夠,也可能是還想待在爸媽身邊。可以試著拉長孩子起床的過程,讓孩子緩緩甦醒。
例如:提前 10 分鐘打開窗簾、放他喜歡的音樂、輕輕喊他名字、或輕輕拍他。
要怎麼推算孩子該幾點睡呢?可以從爸媽的出門時間倒推。
例如你需要9點前到公司,也許8點就需要送小孩出門,若孩子需要9.5小時的睡眠,那麼最晚要在22點前入睡,也就是21點前就要上床。
步調剛剛好:留點緩衝時間給自己跟孩子
此外,請爸媽務必預留給「突發狀況」的時間。
孩子臨時要你唸一本故事、停下來觀察路邊的花、堅持要買個點心⋯⋯這些小事雖然瑣碎,卻是他按照自己的步調在探索世界,
孩子其實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趕」,因為孩子的世界裡沒有「遲到」和「守時」,他只會感覺到爸媽突然變得很兇。
因此,最好預留一點時間(最好超過半小時),讓爸媽有餘裕去面對各種意外狀況。(延伸閱讀:11個理由,讓你願意為生活慢下來(上))
所以,讓一切的行程「鬆一點」,睡前留點聊天時間、早上留給賴床幾分鐘、出門前多預留一些彈性。
這些都能減少衝突,讓孩子感受到:「爸媽願意等我、接納我的各種狀況。」為他的一天奠定有安全感的基礎。(延伸閱讀:「你怎麼突然變勇敢了?!」—獨立,是因為帶著安全感前進。)
你可能還會想看…
「想不落人後只能從幼稚園開始偷跑?!」—當教育越來越內捲化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上)
作者介紹
趙薏婷諮商心理師,也是一位高敏兒的母親。由於孩子的狀況不斷打破我對「完美母親」的想像,迫使我去認識一個殘酷的事實:「你以前沒被善待,你就很難善待自己的孩子。」育兒會不斷喚醒自己的早年經驗,母親的「心」得要重新被養大,才有能力好好養自己的孩子。我在心理治療和共學團裡重新養了自己的心,才很幸運地能看見孩子真正的樣子。在跟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孩子要的不是一個「完美母親」,而是一個會笑也會生氣、會努力也會犯錯、同時善待自己和孩子的「真實母親」。如今,我將十多年來在心理助人工作中的學習及育兒血淚經驗,化作陪伴父母的資源,提供「精神分析取向的父母諮詢」與「嬰幼兒心智狀態評估」,陪伴你一起看見育兒的盲點,深入理解你自己與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