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好孕工作室 陳鈺萍醫師 、 劉佳祐中醫師
編整|愛兒學編輯部
中醫的「結構治療」與整骨、推拿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結構治療?源自林兩傳中醫師的「結構治療」在歷史悠久的中醫裡算是比較新、但並不是全新的的治療方法,而是隨需求、病況演進後的方法。整骨、推拿都是中醫傷科治療手法的一個部分,而結構治療則是一個完整性更高、觸及身體更多元層次的作法,如整骨、推拿都是針對骨頭、骨架做調整。(延伸閱讀:國際拉梅茲組織(Lamaze International)促進健康生產6大準則)
但結構治療不只處理骨架,
可能從最淺層的皮層皮膚,到深入一點的肌肉筋膜,
然後再更深入到骨架的層次,
這些部位都環環相扣的。
林兩傳中醫師提醒人體結構的相關性就像雨傘一樣,打開傘時不是只打開傘架,包括傘面都會連同一起閉合與開展,人體也是一樣,前面提到胎位不正的治療並不是單純把骨頭擺正,或者如同婦產科轉位直接針對局部做調整;
事實上胎位不正的狀況是整個身體引起的,
所以中醫在治療上不只單純考慮產婦的骨架
或者是子宮的位置,
可能會花很多時間
在產家的手、腳上做苦工。
因為胎位不正可能源自是舊傷或是身體使用習慣所造成的傷害。前文提到的「還原」,也是提醒在備孕的過程要把自己準備好,包括了身體要一起整理起來,孕產程才會更順利。
如果比較晚才介入照護,比如已經35週、36週了,中醫的目標就不會放在把胎位轉正上,而是要把孕婦的身體調理好,因為胎位會不正,身體一定有不正的地方,雖然不求胎位轉正,可是當孕婦的身體在比較理想的狀態下,生產的安全性跟順利的程度就會提高。(延伸閱讀:「自然產好緊張,要注意哪些徵兆? 」護理師帶您透視生產時的身體變化)
滿足產婦的個別需求就是最好的補
很多人著重在產後補身體,其實在生產前把身體調理好,產後就不需要額外的補身體。但如果懷孕、生產的過程狀況很多,想在產後調理身體,又該怎麼做呢?
現在普遍的共識就是產後一個月「坐月子」就是要調養身體、吃好吃飽吃滿,中醫認為生產對母體來說是氣血消耗的過程,所以產後就要把氣血補足回來,但是劉佳祐中醫師建議必須是階段性的過程。
產後前兩週應該以
清淡、身體好吸收的補品為主。
坊間常聽到的「十全大補」、「八珍」、「四物」等,都建議在後半段,產後三、四週後才開始做調補。每一位產婦體質上都各有差異,並不是什麼補都吃最好,如果產後引起嚴重蕁麻疹,這時候還大補特補無疑就是火上加油。不論任何補品,都建議是在產婦本人看過中醫師後,讓醫師去評估產婦當下的身體狀況、能夠接受什麼樣的補、身體要怎麼調理,給予「客製化」的調養才好,大家現在把生化湯當補品拼命喝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其實生化湯不是每一個產婦都需要的,
需不需要補、用什麼中藥來調理身體,
建議讓中醫師評估後再服用。
中西醫一起照顧,孕產更順利
在西醫的訓練過程當中,幾乎與中醫是有些對立的情況,也很常聽到產婦跟婦產科醫師提到有中醫治療時,被婦產科醫生罵等狀況,但陳鈺萍醫師認為中醫跟西醫「一起照顧」的合作模式結合兩種專業,能提供更安全的、更好的孕產婦照顧和治療。
想知道更多關於順勢生產的專業內容,歡迎收聽好孕愛兒生產派隊Podcast!
Ep01 助產師是做什麼的?
Ep02 在家生小孩不危險嗎?
Ep03 和內在小孩和解
Ep04 中醫師看順勢生產
Ep05 這樣的規律運動有助產程?
Ep06 如何療癒生產創傷?
Ep07懷孕可以這樣吃?!
Ep08最適合產家的花精芳療
Ep09 當爸爸的準備
Ep10 餵奶學問多
你可能也會想看…
「在醫院生娃不是更專業嗎?婦產科醫師自己居然選擇居家生產?」—楊育絜醫師陪你了解溫柔生產
「你知道嗎?生產其實可以不恐怖。」—我們需要提供女性更安心、療癒、有尊嚴的生產選擇(上)
「中醫除了在月子期開藥補身體,其實還可以…」—中西醫如何在孕產期整合照護產家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