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
「你怎麼連這樣也要哭啦?!」—如何陪伴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 (上)
上一篇提到了,在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孩子會有無力、沮喪、憤怒等情緒,而平時照顧者可以先陪小孩做一些練習,以及自己示範如何面對挫折。本篇則會聊聊當在一個挫折情境時,照顧者可以如何陪伴孩子面對。 (延伸閱讀:「經驗情緒就像火車過隧道,除了通過別無他法。」—當你這麼做,有助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
想像一個情境:四歲大的小志正在用筷子吃飯,他已經用了一段時間,之前還算順利,但不知怎麼了,今天在吃飯的時候,他夾東西一時不穩,連帶不小心把他前面的飯菜都翻到地上了。他似乎也嚇到了,開始哭了起來。這時候,照顧者可以怎麼做?
1.照顧者自己保持溫和平靜
上文有提到,照顧者的情緒穩定性亦會影響小孩。如果照顧者面對這樣的狀況顯現出慌張、憤怒,甚至開始責罵小孩,那他便也會覺得「我一定是做了很糟糕的事情」,甚至開始擔心被懲罰,讓自己的情緒更混亂、複雜。
當然很少人第一時間看到被打翻的飯菜能夠心平氣和,但在自己馬上起身、做出反應前,可以試著讓自己停五秒鐘,深呼吸
想一下自己接下來要說出口的話、
要做的動作是什麼,
是不是對當下這個情境、對孩子有幫助。
如果很難保持冷靜,你也可以先起身離開,慢慢喝杯水,再回來面對案發現場。
2.陪伴孩子整理當下情緒
在不同情境下,每個孩子的情緒強度、情緒和緩的速度、容易被安撫的程度都有所不同,你可以依照你對孩子的了解,採用合適的陪伴方式。以下是幾個可以參考的步驟:
溫和的肢體接觸
當孩子被情緒淹沒時(不論是難過大哭,或者是嚇呆了無法動彈),有時無法順利接收和使用語言,這時簡單的碰觸、輕拍、環抱,配合輕柔和緩的聲調,有助於讓他的情緒慢慢舒緩,回到比較鎮定的狀態。
讓情緒和緩的過程
上篇有提到,平時便可以做一些練習,讓孩子知道情緒來時可以做些什麼。當孩子稍微鎮定下來,你可以試著提醒他,例如「記得我們之前練習過的嗎?想像你的肚子是一顆氣球,慢慢吸氣、吐氣。」
協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經驗
因著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平時的經驗以及先前的訓練不同,可能每個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引導。
看看你平常會使用怎樣的方式跟孩子談情緒,
例如你可以問孩子現在心情是什麼顏色、
或者比較像哪張圖卡、
像是哪個繪本中的人物
也可以試著幫他整理,「你把飯打翻了,所以很難過,是嗎?」 (延伸閱讀:「怎麼強化孩子理解自己情緒的腦迴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是形塑大腦的重要方式。)
這整個過程可能會花點時間,但你會慢慢發現這是值得的,因為當下次發生類似的事情時,孩子便能比較快地收拾、調整自己的情緒。這些慢慢累積起來的面對情緒的經驗也有助於他未來面對各種挫折與困難。
3.一同嘗試修復
還記得被打翻的飯菜嗎?也許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你都很著急地想要處理它,但若能夠等到孩子較平靜了再一同處理,對孩子較有幫助。(但若沒有經過陪孩子平靜下來的過程,直接叫孩子去處理他打翻的飯菜,那可能會被視為一種懲罰,加強「我很糟糕」的念頭,下次不小心犯錯時可能會更加害怕)
你可以試著問他「那你剛剛不小心打翻了,我們可以怎麼做?」或者直接拿抹布給他,請他在你把飯菜掃掉之後幫忙擦地板。
雖然自己收拾可能比較簡單,但讓孩子在旁協助,兩人一起收拾,會傳遞兩個訊息:
第一是,「我不小心做錯事情時會有人陪我面對」,
第二是「我是有能力修復自己造成的錯誤的」。
這兩點都有助於孩子在未來面對類似情境時不會有那麼高的焦慮與恐懼,也對自己較有信心。
做錯事就是要懲罰,下次才不會再犯?
有些照顧者可能會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太過「溫和」,就是要有點懲罰,才能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下次才不會再犯。
這樣的方式可能的確會讓孩子為了避免再次犯錯、
被懲罰而小心翼翼,
但也有可能讓他變得更焦慮、沒有信心、
不敢嘗試新事物,以及沒有學到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情緒調節。 (延伸閱讀:「並不是感覺丟臉才能學到教訓。」—5個尊重孩子又能幫助他學會自我控制的教養原則)
如果你真的很擔心,或者覺得孩子不斷「故意」犯一些錯誤,怎麼好好講都沒有用,可以試著向專業人員諮詢,看是否有自己沒有留意到的部分,或者孩子有其他需求需要被照顧。
陪伴孩子面對挫折的過程,其實也是照顧者自己如何面對挫折的一種修練與挑戰,若能把握這個機會,彼此都會在過程中學習、成長,關係也會更加親密。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從依附關係的角度出發,爸媽可以這樣處理孩子的挫折感。
「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掌握8個重點,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作者介紹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從醫學系離開進入諮商所,不斷探索人生中不同的可能性。關心兒少、親子、多元性別、多元文化議題,期待每個人都可找到好好活著的方式。有時很真實,有時很胡鬧。 粉絲專頁:馮彥翔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