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雯馨諮商心理師
雯馨心理師您好:
今年的疫情帶給小小孩的爸媽更上一層樓的考驗,因為防疫除了小心謹慎外,
其實並沒有最正確的標準答案,那現在「怎麼做決定」變成爸媽要承擔的責任。
(打疫苗、要打哪個廠牌、該不該讓孩子上學,該不該請防疫假)
這個決定不能賭萬一,是決定孩子人生的100%,疫情下的父母,
要怎麼面對孩子和自己對未知的恐懼?
親愛的爸爸媽媽:
與病毒共存這場生存戰,在父母的心裡和生活中打得轟轟巨響,看著平安度過病情考驗的家庭,告訴我他們是如何努力保護孩子渡過病情的驚險篇章: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小孩還是確診了,揣測著孩子發燒肚子痛到什麼程度要送醫院?症狀輕微好像過關了,但病情卻突然翻身再平安著陸…這可是數據中99%的輕症家庭,雖然最後大多孩子打贏了這場免疫戰,但面對結果的未知,身為父母有時多麼希望,自己能有印度神童相助,預測未來掌控威脅。(延伸閱讀:「新冠肺炎好可怕!」 面對疫情,心理師給爸媽的5句心裡話)
但事實是無時不刻地經驗到身而為人的限制,半夜像是家庭疫情指揮中心一樣,消化一天得到的各種訊息,好不容易做出決定後,到了早上又重新猶豫起來—送孩子到學校是不是送入虎口?新技術疫苗對孩子而言真的Z>B嗎?這些生命之輕因著疫情,每個決定在照顧者心中被放大成關鍵,好似我們真的能夠阻擋世界與環境的變化來保護孩子,千分之二的中重症機率看在父母眼中只是0和1的賭博差異。(延伸閱讀:防疫宅在家,孩子工作兩頭燒爸媽好抓狂?(上)—居家隔離期間爸媽安定自己的9個訣竅)
這份生命的輕與重,也是我成為父母,看著依偎在身上的小傢伙時,很深刻的體會—
希望盡最大的努力,
保護這麼美好的生命避免驚滔駭浪,
但同時身而為人的所知所能有限,
因此哀傷自己的強烈期待可能是達不到的。
身為父母代表著承受孩子的美好與牽掛
這種感覺在面對自己的生命時沒有這麼強烈,卻想起曾經父母對自己的擔心,而現在我也同樣的透過自己的孩子經驗生命的輕與重。
在疫情的風浪中,很難像乘風破浪的姊姊這麼優雅,經常是一頭栽進現實的各種盤算中,外表看起來冷靜但內心洶湧,在孩子口罩沒戴好的時洶湧就會奪口而出。但內在的洶湧仍然可以有羅盤或地圖,幫忙自己在混亂中找到自己,這份內在地地圖也一面提醒我,雖然我看似在做與現實有關的考量與決定,但其實這些決定深受感覺影響,特別是壓力情境又結果未知時,杏仁核(情緒)所撩動的情感,經常是自己生命經驗中,曾發生過具有力道的生命經驗,可能驅使了戰與逃的願望。(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與疫情共存讓全家都需要適應新節奏,我的心好累。」—讓心理師陪爸媽想想如何喘口氣。)
我印象深刻自己因擔心病毒對孩子的影響,努力守護兩個月希望孩子盡可能減少與人群接觸,而學校儼然變成病毒大本營,防疫策略需轉守為攻才是上策;但在聽到日韓國境開放時,突然感覺來吧與病毒來個正面迎擊,突破防線只為了能出國換個自由!
同樣都是在考量孩子的免疫能力,
卻在不同情況下我有極大反差的情緒反應和判斷,
而且我的兩個想法在那個時刻都被我看做無比合理。
這些感受發生時,可能如漩渦般,擄獲自己進入某種強烈的狀態裡,跟隨著這些內在經驗,也可能摸索出對自己而言更加開展的內在經驗,這是身為有情生物的奧妙之處,然而在這現實世界滾動、內在世界波動中,如何找到自己的經緯,為自己定錨呢?心理師媽咪系列 |現代疫情下的父母,該如何調節面對未知的恐懼?心理師指出以下5點調適建議(下)
你可能也會想看…
「今年沒有畢業旅行…」—面對疫情起伏,爸媽可以這樣做幫助孩子更安心。
「總覺得這陣子小孩更失控了… 」面對環境劇變,請放自己跟孩子一碼吧!
作者介紹
張雯馨心理師,在生命的旅途中,尋覓穿透世界之光,當心理師是這個慾望的副作用,而有情世界是這道光的菱鏡與旅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