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錢韋婷兒童職能治療師
擅長的處理的焦點各有不同,在紛雜繁多的資訊中,
爸爸媽媽們究竟要怎麼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幫助呢?
愛兒學專訪了不同的相關專業,
包括兒科醫生、幼教老師、臨床心理師與職能治療師,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在不同的訓練養成背景下,各個專業是如何看待育兒的呢?
第二篇「不同專業,如何看待育兒?」的系列專訪,我們訪問了錢韋婷職能治療師,錢錢老師是經驗豐富的職能治療師,同時也是國際嬰幼兒按摩合格專業講師,她擅長嬰幼兒按摩、腸絞痛舒緩、兒童早療介入及評估。一起來看看錢錢老師會如何看待育兒吧!
職能治療師專業養成的觀點
「職能」的定義是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裡所需要處理的事情,像是穿衣服、吃飯、休閒娛樂。我們在做治療介入時,會從一個人生活的型態去考慮他需要哪些介入,就兒童而言,我們會在意他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是否能獨立完成生活上的功能,例如他可不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飯等等,而我們也很重視孩子的家庭有沒有提供他練習的機會,會將整個家庭的生活型態納入考量。
我們很著重以家庭為中心去思考,
會去觀察孩子在家庭環境下
發展出什麼樣的個別化能力。
所以我們在介入的過程中會花很多時間訪談家長,也會詢問孩子在學校、群體中的情緒與行為,完整地了解孩子真實的生活情境,比如說孩子在吃完飯後、或在端自己的餐盤時,會不會容易打翻?我們再進一步去分析如果孩子有困難完成這些生活功能,背後可能的原因有什麼?是不是有什麼做法可以激勵他?或者他的感覺統合發展是如何影響他的生活表現。這樣的資訊,再加上孩子本身在發展上的狀態,都對於我們要掌握孩子的職能是很重要的。(延伸閱讀:「自律跟堅持可以從幾歲開始教?」—實驗指出15個月大的寶寶就能從示範中學習。)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家長來想要處理的是孩子吃飯的持續度很差,大人常常要追著孩子餵飯,那麼我們就會去了解,一整天之中給孩子餐點的頻率是如何?餐跟餐之間會給孩子點心嗎?或者孩子進食的硬體設備是什麼樣子的呢?孩子會習慣被要求要在定點位置上吃飯嗎?這些都會讓我們思考孩子進食的習慣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這樣子綜合分析下來,我們才能完整了解孩子進食行為是如何被塑造起來的。
如果不知道這些,
家長常常在照顧孩子時會很挫折,
我們所做的是慢慢地跟家長做分析,
協助家長去增強孩子的哪些正向行為。
也協助家長去建立一個明確的模式,讓孩子也會清楚知道如何好好吃飯,吃完飯後又要怎麼樣做收拾的動作,透過這樣的介入,讓家長把新的行為模式帶回家練習,慢慢引導整個家庭把正向的行為模式塑造起來。
育兒上,最重視的是?
有一些孩子看起來語言表達較弱、或是有情緒的表達經常讓大人感到困擾,我們會透過一些身體上感覺統合的刺激去幫助穩定情緒,像是本體覺就是用身體軀幹出力的行為,例如攀爬、推重物等,或是規律地慢慢晃動身體、抱著孩子有一些垂直高度或速度上的變化,或者提供很多不同材質的觸覺體驗,去給予這種感統上的刺激,最終會比較能幫助孩子專注於靜態學習、以及情緒的穩定。
所以我們也會重視孩子在發展過程中,要有足夠的動態活動、休閒遊戲的時間,不僅在體能上會有較好的訓練,也會在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環境刺激,這些對於孩子的發展都是很重要的。
除此之外,
我們也很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從事一些親子活動,
例如親子共讀、一起玩玩具、加入孩子的想像遊戲,
或者親子按摩,都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在跟孩子玩的時候,不用像是上課一樣,互動可以有去一點,可以讓孩子教父母怎麼玩、讓孩子來引導,或者模仿孩子在做的事情,有時候也可以有一些干擾的行為,比方說「啊,推倒城堡了」,做出一些情緒表情,看看孩子的反應,並且接著跟孩子演練類似的社交情境。(延伸閱讀:一起共讀吧!—適合和2-5歲的孩子一起讀的推薦書單(上))
什麼代表孩子發展得好?
如果是六歲以前的孩子,我們會觀察的是他對於指令的理解、生活的獨立性,以及情緒穩定度,如果具備這些能力,那麼他未來進入到小學的環境時,會比較能夠適應新的生活與學習。(延伸閱讀:幫助孩子贏得尊重及好人緣!—面對孩子的社交情境,爸媽可以掌握的3大原則)
此外,孩子跟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如何也很重要,包括溝通、互動,有沒有屬於親子之間的獨特時光,例如親子共讀、或是親子按摩等等,或是孩子有時間好好跟父母分享他一整天在學校的經驗。這對於孩子抒發在學習上的壓力是很有幫助的,父母也可以在這樣的談天中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機會可以多鼓勵他,這樣的時間可以安排在睡前、或是在接送孩子的路程上,頻率足夠是很重要的,不見得每一次持續的時間都要很長。
給父母的育兒建議
我們接觸到很多進入早療系統的孩子與父母往往都比較沒有自信,或是已經很挫折了。
可是其實父母不用太焦慮,
每個孩子都有適合的發展速度,
能力與優勢沒有一定的標準。
比方說一個孩子在學習的速度上可能比較慢,可是他每件事情慢慢地做,是可以做得很仔細、很完整的,又比方說,一個孩子可能初次到新環境時主動性比較低,但他有可能是屬於觀察型的孩子,他會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但是他會在觀察的過程中得到他需要的資訊與經驗,那這就是他的策略,家長如果可以觀察到孩子的特色,多給一些適合他的刺激,也可以在看見孩子好的地方時適時給予鼓勵,這對孩子的發展來說會是很大的鼓舞!可以幫助孩子更有自信心與成就感。(延伸閱讀:「如何愛孩子?」—沒有一本書、一個專家能取代你個人對孩子專注的觀察。(上))
如果大人可以好好地看見孩子的亮點,也好好認識孩子的興趣,在生活中就可以安排一些增強與獎勵的機制,當孩子完成一些必要的事項、或有好的表現時,可以當作是累積成他們從事喜歡的活動的時間,像是儲值一樣,讓他們選擇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很推崇大人與孩子都能保有遊戲的時光,
從零歲開始的遊戲人生。
孩子在遊戲中會獲得很多的刺激與學習,甚至在遊戲中,孩子犯錯時都會是很重要的學習機會,他感官的驚喜程度反而更高,腦波的活躍度也很高,這時候可以引導他觀察哪裡犯錯了,要怎麼解決這個錯誤,引導孩子嘗試不同的做法。
你可能還會想看…
「什麼?原來寶寶也需要按摩?」—嬰兒按摩不只減壓,還有這麼多驚人益處!
愛兒學專訪系列|兒科醫師,如何看待育兒?——專訪毛心潔醫師暨泌乳顧問
「這樣跟孩子聊天,越聊越聰明!」—想引發孩子的創造力,談話其實有訣竅!
受訪者介紹
我是錢韋婷兒童職能治療師,也是國際嬰幼兒按摩講師,喜歡學習,熱於分享。提倡從0歲開始的遊戲人森,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保有童趣的參與生活,能讓大腦持續運動,放大感官去與世界碰撞更多的火花!如果你也喜歡創意思考,就讓我們玩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