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邱盈潔 諮商心理師
日子更迭著往前走,開學季即將到來了,你們都準備好了嗎?
面對孩子的開學,爸媽可能心情很複雜,一方面可能感覺變得比較輕鬆,
另一方面也存在些許面對未知的焦慮。
前些時期疫情爆發,措手不及地提早結束學期,父母與子女相處時間拉長,增加了默契與認識。隨著疫情逐步回穩,如何預備孩子和成人回歸團體的議題漸漸清晰,凸顯開學需要留心的部分與以往似乎不太相同。即便是恢復常軌,依舊得花費心力適應擺動,此刻安住慌亂雖然重要,卻實在不容易呀!
生存本能使習慣的生活節奏一但變了調,就會引起內在的不安,為的是能預先準備減緩不適應情形。因此回歸校園看似步入常軌,本質上還是改變安穩的作息。
因應變動不僅耗費心力,種種焦慮與負擔亦相繼產生。
疫情鋪天蓋地而來時,巨大的失控感將人吞沒,面對空氣中懸浮不可見的因子,一切不再是熟悉及可掌握。戴上口罩,積極噴灑酒精,待在家中避免外出,是為了尋回控制感,開學卻意味著將大幅增添與人群接觸的機會,成人心中對環境無形的想像,如疫情再現,充滿憂慮與害怕。(延伸閱讀:「出現群聚感染了嗎?」心理師告訴爸媽怎麼做讓孩子勤洗手、戴口罩。)
覺察跟承認自己複雜的情緒很重要
為了照應自身與孩子們,照顧者通常會尋求各樣方式調整心理狀態,應付周遭瑣事,同時騰出手協助他們的需要,內外充滿挑戰難免感到力不從心與挫敗感。或許父母會因無法即時保護或處理孩子的事務感到煩躁、愧疚、挫折、無力感等,敏銳無法掌控或失序的氛圍,對萬物的信任在經過疫情後得重新校準。
假若能夠覺察到
外界的動盪對己身和孩子的衝擊,
承認複雜的心情,
而不是否認地推開,
讓親子間有機會陪伴與梳理,
任何事情都會變得容易忍受些。
照顧者優先照顧內心,才有力氣留意周圍,接受和面對改變,比抗拒及逃開更加有用。人們會想要抓住擁有的,害怕失去,所以不願承認變化帶來的壓力。假若你注意到自己正在為某件事情憂愁,不如試著找個適當的地方安靜下來,好好地釐清是此事引你發愁,或是與其他有關。有時我們會把過去經驗與當下狀況混為一談不自知。
越是負面的情緒越需要花心力接納
愈能完整地接納情緒,
便愈有強大能量區辨
那使你心生畏懼與慌亂的來源。
人們常認為快樂、滿足、安定等『正面』的情緒是得要積極維護的,然而疫情帶來的經驗是,越是逃開『負面』的情感,反而會錯過接納內在無助自我的時機,往往也因此困難地與他人同在。(延伸閱讀:「新冠肺炎好可怕!」 面對疫情,心理師給爸媽的5句心裡話)
所以當你陪在孩子的身邊,留意他的起伏,也關心你深層的慌恐不安。如果你對離家上學與上班感到憂心,談談雙方的想法,一起找出解決方式,像是連繫可以撫慰與幫助你們的資源,比方與老師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建立支援網絡、安排固定的生活作息,並且預先執行、帶著孩子想像開學後的樣子,討論人際互動的情形…溫柔地前行相較於嚴肅指令讓人安心與放鬆。不管是你坦誠對未知的憂心或者擬定未來的計畫,都正在為他們樹立傳達情感與回應需求的榜樣。
挑戰其實是一種日常而非災難
父母務必要安撫慌亂的心境,
避免太過高標準,
看見現實的限制及實際可作為的,
將一切視為必要的挑戰。
如同過往陪著孩子面對的問題,把挑戰變成一種親子日常,而不是戲劇化的想像災難的降臨。並非是漠視種種跡象,相反的體會對方的想法,傾聽他們的擔憂,將接納與理解情緒變成家中的重要任務,了解反駁與辯解會將關係愈推愈遠,明白個人對於同件事情的體驗存有差異,嘗試著欣賞努力融入新生活的彼此,明瞭共同感受會累積足夠的力量因應未知。(延伸閱讀:「總覺得這陣子小孩更失控了… 」面對環境劇變,請放自己跟孩子一碼吧!)
當然,你也許會得到來自各方的意見,就像此時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你或許期待獲得具體的作法,但希望我能夠提醒你,如何好好過日子是疫情帶來的課題。因此,你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消化相關的規則與建議,這些見解有它的道理,但遵守所有的規條且相信有最好的預防策略反而讓人產生能掌控所有事物的錯覺。你應該清楚的是,即便做了所有安全規範,也不可能完美地規避掉複雜的情緒。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冒險,因此思索這些建言與技巧帶給你的感覺,比起照單全收更能培養面對各種處境的泰然。
無論是什麼樣的家庭架構,
互動時存在的愛與尊重,
關懷與理解,
都能促進每一位成員的
安全感與舒適感。
因此有機會討論擔心與害怕,同時關心對方的感受,相信也會得到善意的回報。
你可能還會想看…
「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掌握8個重點,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當跟長輩教養不同調,感覺孩子被壓迫,爸媽可以怎麼做?—8個步驟為孩子贏得尊重
作者介紹
邱盈潔諮商心理師。曾任社工、輔導老師及學校心理師,目前為自由接案的諮商心理師。關注嬰幼兒心理發展與親職教養等相關議題,對於個人內在成長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