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彥翔 諮商心理師
影片中提到了小嬰兒從出生開始喝母奶,有些人可能會經過配方奶,
一直到接觸固體食物;在這些過程中,
每種食物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什麼重要性。
看完後,我有幾個點特別想摘要出來分享,並簡單補充一些自己的想法:
1. 母乳:母親對孩子最個別化的照顧
食物提供能量、養分,協助維持生命以及成長,這點無庸置疑。
每位母親會為每個嬰兒
製造個人化的母乳,
會有不同的養分比例、乳量。
並且可能會隨著寶寶的狀態、母親的狀態、外在生活事件、寶寶的成長歷程而慢慢變化。影片中特別提到,當母親認為寶寶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佳時,母乳中含的抗體量也會提升,藉此來提升寶寶的免疫力。(延伸閱讀:除了提高免疫力外,餵母乳還有哪些好處?)
在此,母親的身體與嬰兒的身體有了一個更直接的連結、互動、對話,而且不需要也無法被母親的意識所控制。我們會說母親和孩子常常有一些無意識的、直覺式的連結在,看來除了心理層面的連結,在生理層面也是很自然地會想辦法提供給寶寶最適切的乳汁。(延伸閱讀:「胎兒在媽媽腹中就開始接觸世界了嗎?」—科學研究發現:嬰兒的學習可能從出生前就開始。)
2.找出情感上最好的決定
這麼看來,相較於固定的配方奶,如果母親能夠較長期親餵,可能會帶給嬰兒較多生理上的好處。片中也有一位母親提到,親餵是母親的特權,只有她能夠用這種方式與寶寶互動,並且能提供獨一無二的連結。爸爸或其他家人能做的,就是維持有助於親餵的良好環境。(延伸閱讀:新手爸爸懶人包—這五招,讓爸爸成為媽媽餵母乳的好幫手!)
但現實上並不是每個母親都有辦法配合長期親餵。可能母親需要回去工作,或者本身奶量不足(影片中另外也提到,研究發現生第二胎時乳量會比第一胎還多),或者母親本身有其他生理、心理狀況。(延伸閱讀:新手媽媽的告白:說哺乳很難並沒有關係)
影片中提到的母親,則是因為生了雙胞胎,無法提供足夠的母乳,只好以配方奶代替。她承認自己對於無法提供足夠的奶水感到失落,但也說:
要做出在情感上
對自己最好
也對孩子最好的決定。
這點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餵食(不管母乳或者配方奶或者固體食物)都不只是生理上的攝取,也有心理、情感上的交流。如果母親執著於要親餵,但陷入焦急、愧疚等情緒,無法好好享受與孩子同在的時光,反而可能造成不好的影響。
如果能先放下自己的失落,
在瓶餵時有個好品質的互動,
反而能確保母嬰雙方都較輕鬆自在。
如果母親不確定什麼才是情感上對自己以及對孩子最好的決定,或者因為自己的情緒狀態而影響母嬰互動時,則可能需要諮詢專家的意見。(資源推薦:愛兒學推薦心理師)
3.食物是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小嬰兒從最開始依偎在母親胸口吸著母乳,到可能瓶餵時父親或者其他家人可以協助,到慢慢接觸其他食物,其實也像是小嬰兒的世界最開始只有嬰兒和母親,後來有父親加入的空間,再過來延伸到其他家庭成員,甚至更大的世界。(延伸閱讀:愛兒學線上課程|錢錢老師「幼稚園新鮮人學前準備」)
影片中可以看見,當寶寶準備好時,自然會對其他人的食物產生興趣,想要拿取,或者想要參與全家人一同用餐的時光。片中也提到,孩子對於接觸不同的食物會有自己的步調,即便是雙胞胎也會不同,一個很快地願意嘗試各種不同食物,一個還只想要熟悉的嬰兒餅乾。(延伸閱讀:母乳寶寶長大了,該如何加入副食品?幼兒營養面面觀)
小嬰兒接觸不同食物的過程,
就像認識世界的過程,
會有屬於自己的步調,
跟自然的發展。
爸媽不用過於焦急,或者想要與別人比較,只要拿出關懷與喜悅的心面對孩子的每一個發展,提供夠好的環境與資源,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夠自然健康地長大。
你可能還會想看…
「寶寶主導式含乳」及方法-寶寶主導式含乳是什麼?要怎麼做呢?
「我好想從親餵轉瓶餵,可是寶寶不願意用奶瓶,到底怎麼辦?」—一個你意想不到的解決方式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1.愛—育兒這件事會怎麼影響你跟寶寶的大腦?
作者介紹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從醫學系離開進入諮商所,不斷探索人生中不同的可能性。關心兒少、親子、多元性別、多元文化議題,期待每個人都可找到好好活著的方式。有時很真實,有時很胡鬧。 粉絲專頁:馮彥翔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