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以量
但是缺乏信任的關係,很難再前進。
「你會放棄我嗎?」
輔導室裡,一名二十一歲的大男孩這樣問我。
這是我從事輔導工作多年來,第一次聽到個案如此詢問。我知道其實這個問題,男孩最想問的對象是他的父親。如今,他把這個問題投射在我身上。
我愣了一下。他再次追問:「你會嗎?」
說實話,這樣的問題還真不容易回答。
和他一同坐在輔導室裡的母親正想要替我解圍,我主動先回答:「我不會放棄與你一同成長,除非你先放棄我。」
這是他第三次坐在輔導室裡。聽到我的回答,他轉頭答應媽媽:「往後的每個禮拜五晚上,我都會來這裡接受輔導服務。」
信任,很重要。
信任,很重要。
信任,很重要。
因為很重要,所以在這裡要說三次。
在任何一段關係裡,最需要的、最基本的未必是愛。反而很多時候,最基本的是「信任」。
缺乏愛的關係裡,還可以添加愛。
但是缺乏信任的關係,很難再前進,
因為一旦背叛發生了,不是說修復就能修復。
我眼前這個年輕人到底經歷過多少次的失望及挫敗,導致他務必先得到我的口頭承諾,才願意繼續接受我所提供的輔導服務?
結束對談後,當我在個案的對談紀錄表寫著這一句「你會放棄我嗎?」時,心裡也不禁酸了一下。我不是沒有被父親拋棄過,我比誰都更懂那種心酸。我清楚地知道這個大男孩也是很擔心到最後,我會像他爸爸一樣,不再理會他、不要他,也不見他。這種被自己親生的父親嫌棄,真的不是普通的難受。
他成了父母的心靈垃圾桶
正在服兵役的二十一歲大男孩,個子健碩、黝黑,無框眼鏡掛在鼻梁上,有著一雙單眼皮的鳳眼。全是因為母親堅持要他來接受輔導,他才半推半就地出現在我的輔導室裡。
每一個禮拜五晚上,我都會特地留在輔導中心,與他進行輔導。每一次,他都一定穿著軍服,與媽媽一同前來。
星期五傍晚,他才從兵營回到市區,願意抽出晚上寶貴的時間來見我,實屬難得。星期五晚上及星期六是他僅有的休息時間,星期日又要回到兵營繼續服務。
「被別人放棄」,一直以來都是他最大的生命功課。
父親是酗酒、不講理的大男人。母親則是過度焦慮、患有輕微憂鬱症的女強人。除了父母,他還有一個大五歲的哥哥。父母因為婚姻破碎,在他八歲時離婚。離婚後,爸爸在祖父的要求之下,一心一意只想奪回身為長子的哥哥來撫養。爸爸不想要身為二兒子的個案跟隨他。媽媽也因為幾年後的再婚,把個案留給外婆撫養長大。
父親放棄他,因為他除了各方面不比哥哥優秀之外,最致命的是:他不是長孫。
母親放棄他,因為母親的新婚丈夫要求不要讓男孩和他們一同居住。他們倆要打造另一個屬於夫妻的新天空。
在這種格局裡,男孩嘗盡了與父母分離的痛楚,幸好,還有外婆願意守候在旁。(延伸閱讀:「你的孩子都很優秀嗎?」—比起優秀,我更希望孩子成為能為自己找到方向,且能對自己負責的人。)
然而,雖不與父母同住,他卻總是夾在父母中間。
從小到大,父親和他見面時,總會在他面前說媽媽的壞話;母親也會在和他見面時,數落爸爸的不是。求生能力非常強的哥哥,在祖父的庇佑之下,有辦法避開爸媽夫妻倆之間的糾纏及仇恨。哥哥不過問、不干涉,也不關心這個弟弟。
反而這個大男孩,為了可以和爸爸及媽媽靠近,他願意試著去聆聽爸爸、媽媽內心受傷的話語,心底只希望爸媽不要遺棄他。他不介意成為他們的垃圾桶,所有的不快樂都可以往他心裡頭塞。與其成為父母的心靈垃圾桶,他更不想成為爸媽的隱形孩子。(延伸閱讀:「習慣被拒絕的孩子,長大也會否定自己」—剛剛好的管教,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可憐的是,個性內向的他不懂得分辨黑白是非,漸漸地,變成了父母離婚之後的代罪羔羊,吸收了許多婚姻關係之間的醜陋、憎恨、憤怒等等。父母的不同人生價值觀,就像兩道不同的瀑布往他的頭腦衝去,使他無法負荷。
不幸,在他十七歲時,外婆去世了。生命中唯一可以給予他美好的人消失了。他也隨之在中學時期崩潰了。他不是把自己孤立在房間裡,就是在學校操場上,拚命運動。他開始聽到外婆對他的呼喚,他也開始對著空中說話。他沒辦法完成學業。而現在,他也無法融入兵營的新環境。
曾有一位臨床心理師診斷他患了思覺失調症,另一位精神科醫師則診斷他患有憂鬱症。情緒不穩定的他需要長期服用鎮定劑。
我是一名輔導人員,不是心理師,也不是精神科醫師。他很清楚我沒辦法診斷他患了任何精神疾病;也沒資格開藥給他服用。
我只是知道他受傷了,從小就處於不開心的狀態。(延伸閱讀:爸爸媽媽們,把焦點放在10個重要事物上,有助教養出善良懂事的孩子)
人生沒有期待,沒有希望,沒有父母給予的歡樂與愛,
試問:有哪一個孩子可以憑自己的能力,
去解決這麼艱難的生命功課?
也因為如此,我特別願意陪他。陪他成長,就像陪著當初年少的馮以量。那是一個無父無母的孩子,也是一個迷失的男孩。
摘文選自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你會放棄我嗎?」— 我願意陪伴守候,讓你變回你自己。(下)
「當自己的童年有缺憾,這件事情是否會在孩子身上延續?」—先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手牽手,再來談育兒(上)
「創傷是身體與情緒的全然分離。」—創傷其實不只是個人事件,更是一種社會的群體困境。
需要被療癒的童年創傷症候群—帶孩子前,先好好照顧你內心的孩子
